9月4日下午,“丝绸之路——杨晓阳丝路四十年美术创作暨文献展”(云南)座谈会在云南美术馆举行。展览由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云南画院主办,云南美术馆承办,自8月20日展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此次座谈会汇聚了云南省文联、美协、书协、美术馆等多位领导及艺术界代表,共同探讨杨晓阳院长四十年来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艺术实践与学术贡献。
展览:四十年丝路深耕,绘就从写实到写意的艺术长卷
本次展览收录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的400余幅精品力作,按“生活写生、丹青意蕴、水墨精神”三大板块呈现,完整梳理其四十年艺术探索轨迹。
座谈会上,杨晓阳分享了创作心路:1985年,尚在读研究生的他从西安出发,计划10天骑行至新疆,最终却历时4个月独自完成旅程,沿途的西北风光、丝路风情带来强烈身心震撼,自此与“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四十年间,他以多种交通方式走访境内外多数丝路沿线国家,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到中西艺术手法的融合,最终实现从写实到写意的艺术升华。“展览不是刻意坚持四十年,而是每年都想探索丝路未及之处,慢慢就形成了这条‘艺术线’。”杨晓阳提到,云南展因展厅属珍贵文物建筑无法悬挂大画,较上海展(600余幅作品)少三分之一,但小画中仍能清晰看到他在水墨新材料、新观念上的探索痕迹。
座谈会:畅聊艺术感悟,共筑交流桥梁
杨晓阳强调,美术是社会现象,需全社会参与,“画家不能闭门创作,作品要引发观众思考、丰富共同话题”。他希望本次展览能引发各界对丝路文化及美术创作的广泛思考。
座谈会由云南省文联副主席、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云南画院原院长、云南美术馆原馆长罗江先生主持。他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本次展览组织过程,他表示,杨晓阳院长是中国美术界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他心系地方美术发展,此次将重要展览带入云南,是为了给云南的美术家和艺术工作者提供一个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云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缪开和向本次展览的成功举办致以诚挚祝贺,并向杨晓阳致以敬意。他认为,杨晓阳的创作,从题材的广度到精神的深度,都为云南文艺工作者树立了学术标杆,也激励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扎根传统、勇于创新。他希望,云南省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此为契机,深入生活、潜心创作,用更多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
座谈会现场交流热烈,与会者一致认为,杨晓阳的艺术实践深化了对丝路美学的理解,为云南乃至全国美术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杨晓阳精心挑选了作品《母子情深》捐赠给云南美术馆。这不仅是一份代表友谊长存的珍贵礼物,也对云南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7日。(昆明信息港 记者罗婉宁)
延伸阅读:
杨晓阳,1958年出生于陕西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83年毕业,同年考上研究生。198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主任。1994年任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1995年主持全院工作,1997年任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至2018年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六、七、八、九届副主席。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现任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文联全委,国家三五人才一级,四个一批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博士后导师,教育部高教名师,全国美展总评委。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杨晓阳在美术创作、理论研究、美术教育、美术学院和画院建设以及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和多项重大活动的策划组织,为中国美术走向世界,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等多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美术界重要的领导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