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赴昆明市博物馆,围绕“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重走滇缅公路 弘扬抗战精神”两大主题展,开展“抗战中的云南”沉浸式大思政课现场教学,通过参观文物、聆听讲解、分组研讨,师生们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了解滇缅公路的悲壮历史,汲取抗战精神的磅礴力量。
在沉浸式参观中触摸历史温度
在“血肉筑就抗战生命线——抗战时期滇缅公路”展厅,在“重走滇缅公路 弘扬抗战精神”展厅,一幅幅泛黄的历史图片、一件件斑驳的实物文物,将大家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从“滇缅公路修建背景”到“十万民众筑路壮举”,从“国际援华通道”到“滇西抗战烽火”,师生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不时驻足观看、低声交流。“没有机械,全靠人力;没有物资,自带干粮……”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研究生李胜刚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每公里滇缅公路下,都长眠着一位筑路民工的英魂。这条‘抗战生命线’不仅是一条公路,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史强感慨地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必须铭记历史,以史为鉴。”
在“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展区,师生们被陈嘉庚先生号召华侨回国支援抗战的史料深深打动。“三千二百多名南洋华侨机工,放弃海外优渥生活,冒着生命危险在滇缅公路上运输物资,其中一千多人牺牲。”马克思主义学院尹仑教授,指着一张张泛黄的图片深情地说:“他们的家国情怀,正是抗战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我们今天开展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这一代青年,要深入学习抗战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我们更应成为传播正能量、引领思想潮流的先锋,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和智慧。”
在互动式交流中深化历史认知
在深入浅出的问答互动中,一段沉甸甸的历史逐渐立体而清晰。师生们围绕“滇缅公路的战略意义”“云南各族群众的抗战贡献”以及“国际援华力量与滇缅公路的关联”等议题,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为什么说滇缅公路是‘抗战输血线’?”2025级研究生张云岭同学提出疑问。讲解员依托丰富的历史档案与现场展陈回答说:“在1942年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之前,约80%的国际援华物资正是通过这条道路运抵中国,有力支撑了全国抗战大局。它不仅是一条物资通道,更是民族团结之路、华侨家国情怀的寄托,是抗战期间名副其实的生命线,也是凝聚中外反法西斯力量的重要精神纽带。”
讲解员进一步阐释:“滇缅公路的修建本身便是一个奇迹。在机械设备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云南各族群众二十余万人用九个月,以人力凿通崇山峻岭,开辟出这条国际战略通道。它的建成,不仅打通了抗战物资输送的动脉,更彰显出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所迸发出来的惊人毅力与团结精神。”
随后,讲解员引导师生观看展墙上的档案照片,继续说道:“滇缅公路也成为连接海外华侨与祖国的情感桥梁。众多华侨机工响应号召,冒着战火驰骋在这条公路上运输物资,不少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它既是一条具象的交通线,更是一条流淌着民族热血、传递坚定信念的精神之路,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与精神支撑。”
“‘抗战输血线’不仅概括了滇缅公路的军事战略功能,更凝练了这条公路所承载的民族记忆与集体意志。”讲解员总结说。
在研讨式教学中传承抗战精神
参观结束后,师生们在昆明市博物馆“拾贝立方”空间分为7个小组,围绕“滇缅公路精神的时代价值”“新时代青年如何弘扬抗战精神”等主题,开展研讨交流。各组代表结合参观感悟与专业所学,分享思考、碰撞思想。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郑艳芬在交流中提到,滇缅公路的历史是一部用普通民众的血肉之躯书写的史诗,它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团结奋斗、铁杵磨针的坚韧品格。从三千多名华侨机工的毅然回国,到背着孩子筑路的妇女;从“鸡毛信加手铐”的死命令,到用汽油桶搭建浮桥的智慧,都为中国在抗战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生,自己从滇缅公路的历史中看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这不是个别英雄的丰功伟绩,而是普通民众团结一心改变历史进程的生动例证。它启示我们,真正的力量来自于人民,任何困难在团结起来的人民面前都能被克服。它提醒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铭记牺牲奉献的人民,并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继续保持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团结奋斗的品质。这条用血肉筑成的公路,将永远是民族精神的不朽丰碑。
在“青年责任与历史担当”的讨论中,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张文静发言说:“当我驻足于滇缅公路展区,展板上‘血肉筑路’四个大字,道尽了这条公路的悲壮。先辈们用血肉之躯在悬崖峭壁上铺就了这条‘抗战生命线’,它曾是运送无数军火和物资前往前线的‘输血通道’,为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如今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这段历史不应随时间湮没。它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安宁与繁荣,是先辈以非凡的坚韧和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种精神,不仅值得永远铭记,更应在我们这一代青年手中接续与传承——勇于肩负时代责任,把这份感动化为行动,用奋斗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抗战时期,云南青年用热血捍卫家国;今天,我们青年学子要以‘强国有我’的担当,在科研创新、乡村振兴等领域贡献力量,这就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传承。”
研讨交流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尹仑总结指出:“滇缅公路是‘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云南精神’的生动体现。希望同学们将此次学习成果转化为成长动力,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他表示,下一步学院将继续挖掘云南红色资源,打造“抗战中的云南”“西南联大精神”等特色大思政课品牌,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引导青年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坚定“四个自信”,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
当学生亲手触摸历史脉络,当研讨发生在抗战实物旁,思政教育就实现了从理论灌输到情感共鸣的飞跃。各小组结合专业所长,从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等多维度剖析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深刻见解:“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各族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团结精神,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滇缅公路体现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精神,与新时代‘钉钉子精神’一脉相承”。
昆明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李培聪作点评时指出:“青年学子从历史中汲取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信仰的力量。”昆明市博物馆展览部主任吕刚,与中英文讲解员、云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研究生蔡杨杰,也参加了此次现场教学活动,他们一致认为,通过实物与理论相结合的研讨,能够更有效地激发青年的历史认同与时代使命感。
此次活动以“沉浸式思政课”形式,通过文物实证、互动研讨,不仅让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了对党的领导、民族团结、人民力量的认知,更推动了“大思政课”从“课堂讲授”向“实践育人”的转型升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了强劲动力,引导师生从历史维度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民族抗战精神的理解,筑牢新时代青年使命担当。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是昆明市博物馆与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战中的云南”大思政课现场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通过组织师生参观抗战主题展览、聆听历史讲解、开展现场教学研讨,师生们得以身临其境地感受云南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和革命精神,进一步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在此基础上,双方还联合策划了“抗战记忆·青年使命”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红色故事宣讲、微视频创作等方式,主动传播红色文化,践行初心使命。未来,双方将继续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计划推出“云抗战数字纪念馆”、线上线下混合式研学项目等,进一步推动红色教育资源创新转化,使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年学生的成长历程,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昆明信息港 记者江枫 通讯员任传振 陈果 王正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