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晋宁区:监督赋能“小土豆”作出“大文章”
昆明信息港    09-09 08:14:57

田间地头,晋宁区二街镇甸头村的农户们用锄头轻轻撬动土壤,一个个饱满的紫色土豆便带着湿润的泥土被挖出,沾着晨露的表皮在阳光下泛着莹润光泽,好似一颗颗“紫珍珠”。

“有了‘科技小院’技术员手把手教我们种苗移栽,土豆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了,大家的收入也翻倍了。”面对前来监督走访的二街镇纪检监察干部,种植户李大姐道出了土豆种植的变化。

起初,种植规模小、技术不成熟、销售渠道少等难题一度成为制约当地土豆产业发展的瓶颈。晋宁区纪委监委以监督疏堵点、以科技赋能破题,督促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发展改革等职能部门实地调研走访、引进专业团队,推动云南师范大学科研团队与福贵磷化工公司达成校企合作,在甸头村共建“科技小院”,通过研发育种、改良土壤、攻关技术、延伸加工、打造品牌等举措,破解发展梗阻、助推产业升级。

晋宁区纪委监委构建“下沉一线+靶向服务”模式,围绕校企合作各阶段涉及的协议条款、资金流向、收益分配等核心环节嵌入式监督、全流程护航。推动完善“优先聘用本地村民”“深加工利润提成反哺村集体”等条款,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防止出现“重产量轻收益”“企业赚大头、村民得小头”等问题。同时,综合运用“室组”联动、“组组”协同方式,推动建立专家驻点、风险预警机制,督促相关部门做好农用物资供应、技术指导服务、价格机制规范等工作。监督保障下,“科技小院”项目从计划提出到建成落地仅用了10个月。目前,甸头村种植紫色土豆面积达30亩,亩产量达2吨。

产业持续发展,离不开生产链延伸与品牌化建设。晋宁区纪委监委瞄准精深加工、品牌增值环节,通过专项监督推动甸头村与省内食品企业签约合作,打造“紫气东来”“滇王”等品牌薯片,实现生产工艺标准化、质量认证规范化。“科技小院”同步精心培育紫色土豆品种“师大6号”,更适于加工制作薯片、薯条,进一步激活了“紫珍珠”核心竞争力,实现“地头薯”向“品牌货”的跨越。

这一颗颗带着泥土芬芳的“紫珍珠”,从育种实验室的脱毒种苗到电商直播间的爆款薯片,是村民增收的“土特产”,也是乡村振兴的“新名片”。晋宁区纪委监委将创新监督方式,拓宽监督渠道,推动监督足迹嵌入特色产业发展全链条,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廉动力、新活力。(昆明日报 记者方圆 通讯员杨柠源


编辑:张水燕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