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省委书记王宁以“群众持续增收之问”为切入点,提出五问:乡村产业怎么富民?就业怎么拓展?农村改革怎么深化?美丽乡村怎么建好?防返贫底线怎么越筑越牢?这五个问题直指我省乡村振兴的核心,既是对破解难题的精准把脉,也是对发展路径的深刻思考。
峨山县融媒体中心开设“答好五问促增收”系列主题报道,采访报道全县各地各部门围绕乡村产业、就业、改革、建设及防返贫等方面采取的政策举措、取得的成效成果以及创新实践情况,激励彝乡广大干部群众“以问入手”“以问破局”,答好“五问”,促进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峨山县立足资源禀赋,精准发力,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以产业带就业、以产业促增收,成功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为新时代“富民”之问交出了一份峨山答卷。
在富良棚乡番茄种植户陆绍林的连片大棚里,红绿相间的番茄挂满藤蔓,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成熟的果实。陆绍林告诉记者,他家今年种了28亩番茄,预计产量能达到300吨。
陆绍林说:“今年种植的番茄于7月1日开始采摘,全部采收后的总收入约为90万元。”
陆绍林不仅是种植能手,还是番茄种植户的“经纪人”,他在集镇开设了4个集中收购点,为农户销售番茄提供了便利。
陆绍林介绍,他们以订单销售为主,自7月1日起至12月,每天约2500筐番茄发往广州、深圳、上海、苏州、杭州及乌鲁木齐等全国多个城市。
像陆绍林这样的番茄种植户,在富良棚乡还有很多。如今,富良棚乡番茄种植区域从石板、婀娜等绿汁江低热河谷地区延伸到富良棚、塔冲等中高海拔地区,全乡有番茄种植户993户,种植面积达6500亩,年产量3.25万吨,总产值预计突破1.6亿元。小小番茄,已成为当地群众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富良棚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杨春萍说:“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合作社探索规模化运营模式,整合资源,打响‘嶍峨丫勒番茄’品牌。”
如果说番茄是峨山农业的“红色名片”,那么蓝莓产业则是用现代科技绘就的“蓝图”。走进位于小街街道牛白甸社区的玉溪市智晖设施蓝莓产业园,一排排盆栽蓝莓在精准的肥水一体化系统下茁壮成长。
“基地采用现代化的农业设施管理模式,数据化与精准化的管控贯穿从日常管理到生产采摘的全过程。根据去年的市场反馈,果实糖度高、硬度好、口感脆,广受好评。”玉溪市智晖设施蓝莓特色产业园基地技术员向旭美告诉记者。
据了解,牛白甸社区立足资源优势,于2024年流转土地1000亩引进玉溪智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蓝莓特色产业园。为确保项目顺利落地,社区创新采用“村企合作”模式,由村办公司负责土地流转、用工保障等具体事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了企业与社区、群众的互利共赢。
牛白甸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期永跃说:“企业的落户为社区经济带来了巨大改变。对于农户而言,土地流转使每亩地年收入增加了500至600元。对于村集体而言,不仅通过服务企业获得了每亩100元的服务费,还通过社区公司与企业签订了用工协议,每为企业成功派遣一名务工人员,社区公司每日便可获得2.5元的服务费,这极大地壮大了社区集体经济。”
“我家租了十五亩地给基地,带来了四、五万元的租金收入。而且我、我老婆、我儿子都在基地打工,每人每月能挣4000多元,这份收入相当可观。这里离我们家很近,对我们来说非常方便。”牛白甸社区甸百亩组居民合俊松介绍。
向旭美说:“我们常用工人大约30人,到了采果高峰期,预计需要700人左右,一年用工费用大概在1000多万元。”
目前,该项目已建成860亩高标准设施大棚,预计今年产量可达800吨到1000吨,实现销售产值1亿元。科技赋能,让“小蓝莓”结出了乡村振兴的“大效益”。
从“丫勒番茄”鼓起群众钱袋子,到小蓝莓开辟产业新路径,峨山正生动实践着“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的转化之路。一个个特色农产品的崛起,不仅提升了附加值,更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为峨山产业富民、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