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艺术节。
昆明市第三中学度假学校举办运动会。
磨憨—磨丁合作区第一中学开学了。
中华小学信息课。
雨霁天晴,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天际,将磨憨—磨丁合作区第一中学的教学楼和操场温柔相连。这座洋溢着现代设计美学的校园,在美术教师杜飞的镜头下渐次铺展,镜头里更动人的,是112名高一新生脸上绽放的灿烂笑容。从今年开始,他们不用再远赴他乡求学,得以安心“留在家乡读好高中”。
恰逢我国第41个教师节,这群孩子向老师送上了深深的祝福。这温馨的一幕,正是昆明市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缩影。全市始终保持大抓教育的信心和决心,以更高站位、更强担当、更实举措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云南建设教育强省作出省会贡献。
教育部推广学校党建经验
人民日报点赞昆明立德树人成效
前不久,在西山区侨光小学的音乐教室里,孩子们唱起《告别南洋》。童声传精神,唱出先辈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校史馆内,在一幅幅泛黄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前,孩子们驻足凝望,静静聆听南洋华侨机工在烽火岁月中的赤子故事。这堂以史润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爱党爱国爱乡爱校的种子在童心扎根,更赢得《人民日报》要闻版点赞,成为昆明立德树人的生动注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昆明市中小学的“开学第一课”以形式多样的活动,重温抗战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五华区春城小学教育集团80名小学生手手相传,把一面国旗传递到升旗班手里,寓意着80年的历史接力;盘龙小学教育集团7校区联动,通过多种互动形式,让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感知历史;官渡区南站小学邀请抗战老兵,为师生讲述了一段震撼心灵的英雄故事……
从一堂课的精心设计到育人体系的系统构建,昆明正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市将思政教育融入语文、历史、科学等全学科,打造“以校史讲好党史”云岭思政品牌,举办张桂梅思政大讲堂昆明市分课堂,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让“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贯穿教育全过程。
在五育融合的实践中,昆明构建起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坚持“健康第一”,每年开展35项次以上市级中小学体育竞赛,联动“奔跑吧·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年均覆盖人数超20万人次;实施全员全程全面美育,建立市县校三级艺术展演体系,连续举办36届学生艺术节,让美浸润成长;上好劳动教育“三堂课”,建成596个校内实践基地、85个研学基地。
心理健康教育同样走深走实。昆明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若干措施,构建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体系,实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认证,累计创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196所。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党建引领的强劲支撑。昆明市实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计划,全面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建立党政领导干部挂联学校机制和县(市)区委书记年度教育工作述职机制,19名市级领导挂钩联系19所市属学校当好“编外校长”。市县两级教育工委书记全部调整由党委副书记兼任,符合条件的586所公办学校全面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改革做法获得教育部官网点赞,并进行广泛宣传推广。
从课堂内外的润物无声,到制度机制的固本培元,昆明正在教育沃土上描绘出立德树人的生动画卷,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持续蓄力。
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前列
89个基础教育集团赋能扩规提质
师生同包的饺子里裹着烟火温情,乒乓球台间跃动的身影透着青春活力。磨憨—磨丁合作区第一中学高一(2)班的饶春想和马溪梅,用“幸福”二字概括着当下的校园生活。这份幸福感,源于课堂内外的充实,更源于身边触手可及的温暖。
“认真听好一堂课,用心完成一次作业,真诚帮助身边的人。”在高一(1)班学生毛以林看来,每个人的微小努力都在汇聚成五育并举的成长力量,为未来积蓄着无限可能。
孩子们眼中的成长,离不开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
作为磨憨发展的见证者,他们感受着省会托管带来的民生温度。家长马海燕送女儿进校园时,窗明几净的教学楼、配备空调与独立淋浴卫生间的学生公寓,让她忍不住用镜头定格下这份舒心;饶春想的父亲饶恩福常叮嘱女儿:“学校条件这么好,环境这么好,你要好好读书。”
这所由昆明市外国语学校领办、纳入教育集团一体化管理的新学校,不仅让磨憨镇告别了没有高中的历史,更成为集团化办学的生动实践。从昆明到边境,优质教育资源的延伸与落地,正让这片土地上的教育梦想照进现实。
近年来,全市循着“主城带动郊县、县城带动乡村”的路径,以集团化办学为纽带,让优质教育的种子在更多土地生根发芽:昆一中领办托管晋宁一中、富民一中、嵩明一中、宜良一中、石林一中;昆三中领办托管呈贡一中、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中学,并在经开区开办分校;昆明师专附小教育集团对口帮扶禄劝县九龙镇中心学校,并将其纳入集团成员校。越来越多的好学校开到了家门口,更多孩子同步享受主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前,昆明高考成绩逐年攀升,多项核心指标稳居西部省会城市前列;2025年新高考改革平稳落地,高考各项重要指标均居全省首位;5所高中跻身省首批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实验学校。全市组建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7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和8个产业学院,在全省率先开展“3+2”高本贯通、“3+4”中本贯通试点,为中高职学生打通纵向贯通的成才通道。昆明铁道职业学院援建老挝铁道职业学院的实践,打造了“职教出海”的昆明品牌。
通过集团化办学、校地合作、城乡结对帮扶等方式,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增加,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高。一张覆盖广泛的优质教育网络已然形成:89个本地基础教育集团辐射434所成员校,提供优质学位50余万个,集团化办学实现各学段、各县域全覆盖。同时,推动云大、师大等省属高校附属中小学先后在昆增加26个新校区。
昆明市将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优质学位供给,打造百姓身边的品质教育圈。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十百千名师工程”构建梯队成长体系
这个暑假,昆明市第三中学的喜报接连传来:学生陈子梵在第34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摘得铜牌,边诗阳在第42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斩获铜牌。这两枚国家级竞赛奖牌的背后,是学校持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深耕细作,更凝聚着教师的心血与智慧,他们搭建阶梯式成长平台,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发展路径,一步步铺就通往更广阔学术天地的大道。
“我是禄劝县雪山乡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已经在偏远的山村学校工作了40多年了。”今年,云南省公布10名2025年度云南省最美教师人选,禄劝县雪山乡希望小学的教师段其福名列其中。
段其福在雪山乡扎根42年,辛勤耕耘教坛,被称为雪山乡“执灯人”,他用爱心和智慧为乡村的孩子们打开了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他的学生段光有也回到家乡,投身教育事业,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实现梦想。
身为全市教育大会选树的“十种好老师”之一,通过张桂梅思政大讲堂昆明市分课堂“开学第一课”等活动,段其福的故事传遍春城校园。这份坚守与奉献如星火燎原,让更多教师在教育初心的指引下笃定前行,凝聚成推动昆明教育发展的磅礴力量。这正是昆明市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生动写照。
作为全省教育排头兵,昆明始终将师资建设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通过机制创新持续锻造高素质队伍。全市出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办法,将每年9月定为师德师风建设月,以清风正气涵养教育生态。深入实施“十百千名师工程”,组建六届 287个名师工作室、五届37个名校长基地,帮带学员超4000名,每两个月开展校园长能力提升培训,让先进教育理念与管理经验辐射全市。
目前,具备条件的县区已实现“一级校长工作室”全覆盖,引进名师总量达864名,评审认定1—5级校(园)长5818名,培养骨干教师1000余名,超额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目标。
从深山“执灯人”到校园“引路人”,昆明教师队伍正以“四有”好老师为标杆,在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的路上砥砺前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根基。
校园体育场地开放持续升级
体育惠民绘就幸福图景
傍晚的昆明市中华小学操场上,健身的居民络绎不绝:家长带着孩子打球、奔跑,老人结伴打太极、散步,邻里组队开展球类对抗……自昆明学校体育场馆免费向社会开放以来,这里已成周边居民的“共享健身房”。各年龄段人群都能在此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健康生活触手可及,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提升。
作为昆明市政府 2024年“10件惠民实事”中“丰富公共体育设施”的重要举措,校园体育场地开放工作持续升级。
2024年暑期,昆明在全省率先实现学校体育场馆免费开放;至2025年暑假,开放学校已达82所,实现各县(市)区全覆盖;秋季学期起,开放时间进一步延伸至工作日晚间及节假日,家门口的运动场地可见、可及、可享,有效弥补社区健身资源不足,为市民健身提供便利。
为了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推动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昆明市积极推进“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体育场地2.06万个、全民健身路径3686条,实现社区(行政村)体育设施100%覆盖,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5平方米,真正让“出门即是运动场”成为生活常态。
在丰富健身供给的同时,昆明着力打造多层次赛事体系。上合昆马、环滇自行车赛、东川泥石流汽车越野赛等大型国际品牌赛事影响力持续扩大,“春城体育节”“昆明地标”穿越城市挑战赛等市级精品赛事深受市民青睐,石林原野射箭公开赛等“一县一品牌 ”活动各具特色。每年举办百人次以上群众性赛事超200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春城最动人的民生图景。
“一年建机制、有起色,两年提质量、见成效,三年上台阶、大发展。”《昆明市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部署,已成为昆明市实实在在的行动。
一直以来,昆明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体育综合改革,补短板、扩优质、惠民生,厚植优师强师根基,高质量推进教育体育各项工作,全力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具活力、更高品质、更可持续发展。从集团化办学的辐射联动到拔尖创新人才的精心培育,从优质资源的持续扩容到教育质量的稳步攀升,每一步坚实足迹,都在书写着奋进西部省会城市先进行列的坚定答卷。(昆明日报 记者张丽亚 余苏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