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三尺讲台传薪火
云南日报    09-10 09:54:36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一支粉笔写春秋,三尺讲台育桃李。广大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师者,更是引领学生成长、塑造社会未来的关键力量。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和最灿烂的年华献给教育事业,教育的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他们却一直坚守在三尺讲台。

近日,本报记者走近5位不同学段及学科的教师,听他们讲述从教初衷和执教生涯的动人时刻,感受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初心与热忱,读懂教师这份职业的崇高与伟大。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美术教师金晓华——美育浸润美好心灵

金晓华(中)教授学生版画技巧。

在云岭大地的美育园地里,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美术教师金晓华以刀为笔,在版画上雕刻边疆民族的文化肌理;以心为墨,在孩童心中播撒美的种子。

1995年,带着云南艺术学院的专业积淀,金晓华走进云南师大附小的美术教室。初为人师的他很快发现,手中的粉笔与画具承载着双重使命——既要传授技法,更要播撒美的种子。

为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增加课堂活力,金晓华独创“游戏化版画教学法”,将版画技法融入趣味情境,让孩子们在“刻故事”中感受艺术魅力。郑欣彤曾是个内向的孩子,金晓华敏锐地察觉到她对色彩的独特感知,便鼓励她用版画记录生活。她用粗粝的刀痕刻下清晨父母忙碌的身影,将市井生活的色彩融入创作。版画不仅为她打开了艺术之门,更点燃了她对学习的热情,数学课上她开始主动举手,作文里也充满了对艺术的思考。她在《我的版画生活》一文中动情写道:“看到同学们穿着印有自己作品的衣服时,我欣喜不已。我热爱版画!热爱中国的传统艺术!”这份真挚的文字,正是美育感染力最生动的写照。

云南拥有25个少数民族的丰富文化资源。金晓华意识到,这份独特的文化底蕴,正是少儿美术教育最鲜活的教材。他运用与发展了吹塑纸版画、剪贴纸版画、粘线版画、绝版套色木刻等近20种版画技法,让孩子们在刻刀与木板的碰撞中,触摸到民族文化的温度。他带着学生到云南民族博物馆观赏民族服饰,到云南民族村体验民族节日活动,走进官渡区非遗中心参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官渡农民画展……他将这些极具云南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资源与版画教学深度融合,开展了“印版上的彩云南”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心之所“象”——撕刻纸版画》一课中,学生既掌握了撕刻纸版画的方法,又增加了对傣族织锦这项非遗的认识;师生集体合作创作的《大鼓欢歌——综合版画》,将基诺族太阳鼓的造型元素与版画技法结合,通过雕刻、拓印、拼贴等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套色木刻技巧,更深入理解了“太阳鼓象征着光明与团结”的文化内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童心,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这便是他30年深耕少儿版画交出的最赤诚的教育答卷。

金晓华用近三十载光阴,在云南少儿美术教育的版图上,拓印出一片绚烂的星空——那里有民族文化的璀璨星辰,有孩子们蓬勃生长的艺术梦想,更有一位人民教师对“以美育人”的永恒坚守。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工程本科专业教师郭胜惠——科研育人矢志不渝

郭胜惠指导学生做实验。

1997年,郭胜惠考入昆明理工大学冶金工程本科专业学习,取得硕士学位后便留校任教。从学生到教师,他见证了学校二十余载的春去秋来,在感受自己与学校逐渐融合、“血肉相连”的同时,更加感恩于云南这片热土和学校广阔的舞台,诲人不倦、矢志不渝。

郭胜惠主讲云南省一流本科课程《轻稀贵冶金学》,并讲授《冶金工程前沿技术》《热工仪表及控制》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中,他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将晦涩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知识的传递更具深度与温度。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卓越的育人能力,郭胜惠所授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成果显著,培养出一批批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

科研与育人从来都是统一的命题。深夜修改学生论文时,郭胜惠在批注中总不忘告诉他们:“论文不仅要写在期刊上,更要写在祖国大地上。”他深知,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本领,又心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信念的时代新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对党和国家最深情的告白。为此,他坚持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只有自己研究过的东西,讲起来才有信心、有底气,才能在课堂上讲出新东西,才能把学生带领到本学科的前沿。他注重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卡脖子”技术等融入课程,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他坚持思政育人,利用自己长期在云南、江西等地开展科研攻关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融入专业教育和创新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知识报国愿望,引导学生树立起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进步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担当。

作为科研工作者,爱国从来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实验室里永不熄灭的灯光,是面对失败时倔强的坚持,是用毕生所学填补祖国科技版图空白的执着。针对国内外缺乏大型微波冶金反应器“卡脖子”问题,在导师的带领下,郭胜惠从二手设备中拆解核心元件开始,逐步摸索微波装备的组装和自主设计,和团队成员持续攻关,在无国际先例背景下,逐一解决了装备的大型化、连续化、自动化技术瓶颈,实现了超大功率微波工程装备的自主研制。

从教21年来,郭胜惠紧跟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发扬创新和奋斗精神,积极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关键领域的科学技术研究,展现了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立德树人、敬业奉献、示范引领的时代风采。

梁河县平山中学教师祝立娜——萤火之光点亮未来

祝立娜为学生进行课后辅导。

梁河县平山中学教师祝立娜扎根偏远山区十五载,面对教学资源匮乏、留守儿童比例高、学生基础薄弱等挑战,她始终秉持“坚守教育初心、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成为山区教育的拓荒者和守护者。

大学毕业后,祝立娜通过特岗教师考试来到梁河县平山中学任教。初到平山中学,简陋的教室、破旧的课桌,以及孩子们眼中对知识的渴望与迷茫,深深触动了她。她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教书育人的职责,更是改变山区孩子命运的重任。

平山乡留守儿童比例高达70%,孩子们普遍缺乏父母关爱,性格内向。祝立娜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决心用母爱般的温暖弥补亲情的缺失。

2022年寒冬,学生小明的父亲患骨癌不幸去世后,他的学习一落千丈。祝立娜第一时间赶到小明家中,陪伴、安慰、鼓励他走出阴霾。她不仅为小明提供了经济上的帮助,还悉心为他补习功课,更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开导他勇敢面对生活。“祝老师就像我的妈妈一样,给了我关爱和力量。没有她,我可能就放弃了。”小明说。

为深入了解学生,祝立娜跋山涉水,走遍平山乡的村村寨寨。通过与家长交流,她全面掌握了学生的家庭状况和生活学习情况,为精准施教奠定了坚实基础。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差距大的难题,她创新实施“分层教学法”,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祝立娜还巧妙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创设“机场问路”“生日派对”等情景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掌握口语;融入单词PK等课堂游戏,激发学生热情;利用短视频、英文歌曲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化魅力。

“山区的孩子更需要我。”面对“优秀教师该不该去县城”的选择,祝立娜的回答坚定而温暖。在她看来,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希望、塑造灵魂的事业。15年来,她无怨无悔地坚守在山区教育一线,以萤火之光,照亮了山区孩子的美好未来。

广南县者兔乡六郎小学校长王家华——扎根山村初心不改

王家华与少数民族学生交流。

在距离广南县城70公里外的清水江畔的高山上,矗立着两栋明黄色的崭新教学楼,这便是广南县者兔乡六郎小学。这里交通不便,条件艰苦,而有一个人,近30年来一直坚守在这里,他就是六郎完小校长王家华。

王家华是土生土长的六郎村人,高中毕业以后,他回村成为一名教师,先后在者兔乡发早、者莫、六郎小学任教。2002年9月,王家华成为完小校长后,这副“担子”就再没有卸下来过。

作为民族地区的薄弱学校,王家华时刻不忘提升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任务,和教师们结合校情,因地制宜开展提质增效工作。他一边承担着校长繁杂的行政管理工作,一边仍然坚持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王家华同时承担语文和数学两门科目的教学工作,遇到哪一科缺老师,他还第一个顶上。

针对六郎小学学生都是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王家华在学校组织实施了“壮汉双语”“师亲一肩”的教学模式,让低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壮汉双语”并用,让留守儿童在快乐中获得知识。王家华还组织老师们进行研讨,教会他们少数民族日常用语,以确保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如今,六郎小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州县统考中成绩稳居全县前列,示范效应逐渐凸显。

2021年9月,王家华被表彰为“云南省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获10万元奖金。而那段时间,六郎小学刚搬迁新校址,还没有围墙。王家华毅然把1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来修建围墙。

这并不是王家华第一次捐款,他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关心关爱孤儿、贫困生和留守儿童。他创建了“贫困救助帮扶工作室”,通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筹集物资及资金,对留守儿童进行资助。他还不定时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300元至500元不等的生活费资助困难学生。

在王家华看来,30年的坚守,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更是为了培养一拨拨人才回来振兴家乡,振兴像六郎村一样的壮乡苗岭、瑶山彝寨的广大乡村。

个旧市大屯中心小学校体育教师王多弟——体教融合培育新苗

王多弟带领学生练习健美操基本功。

在个旧市大屯中心小学校,啦啦操、花样跳绳、武术等体育社团设置齐全,打陀螺、竹竿舞、舞龙舞狮等民族特色体育活动趣味十足,小篮球、乒乓球、田径联赛等体育赛事花样繁多……

这里的体育老师,是有着31年农村体育教学经验的王多弟。她曾是省级中长跑运动员,如今,凭借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在农村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绽放出璀璨光芒。

2002年2月,因为企业剥离办学职能,王多弟从任教8年的云锡建安职业技术学校合并到个旧市大屯中心小学校,继续担任体育老师。有感于在职校任教时体育课除了强身健体外,还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于是她和其他体育老师一道,共同研究体育课程教案和如何开展乡村学校的体育课程。

2005年,王多弟组建学校首支健美操队参加云南省健美操、幼儿体操比赛。她带着6名队员来到昆明,首次见到大场面的乡村孩子在彩排时还有些怯场,但当灯光一打,音乐一响,孩子们个个自信满满,笑容甜美,动作整齐划一。经过激烈的预赛、决赛,队伍斩获一等奖,同时也获得全国总决赛的入场券,这让大家异常高兴。几个月的训练后,她们在全国总决赛中又荣获一等奖。载誉而归的那天,学校全体师生到村子路口迎接,有的抬着标语,有的拿着花,还有的拍着手欢迎她们凯旋。

之后,王多弟努力取得了国家级健美操教练员资格。为了办出学校健美操特色,她带领体育组全体人员把健美操推进课堂,保证学校师生人人都会一套健美操。同时,她们又对大课间操进行编排创新,创编出《沙锤操》《青春活力操》《阳光宝贝》《彝族健美操》等,并经常组织班级间、校级间比赛,提高学生的兴趣。

31年的教学生涯,王多弟始终坚守在农村体育教学的第一线,她不仅传授知识,更塑造灵魂,培育梦想,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云南日报 记者陈怡希 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编辑:曹芸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