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正文
看戏叫好有讲究
中国文化报    09-10 14:42:50

看戏看到激动处喊一声“好!”,是戏曲观演的一个独特现象。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部分观众叫好声夸张怪异,或在演员刚唱三四个字的时候突然叫好,影响表演和欣赏,引起演员和其他观众的不适。笔者认为,对于看戏叫好的习惯,没必要用其他艺术形式的剧场礼仪来规训,但也不鼓励胡叫乱叫、用叫好“搅戏”。看戏叫好,背后大有讲究。

一台演出在多大程度上向观众“开放”、欢迎观众与之互动,是一个有趣的艺术选择。以交响乐为代表的艺术形式选择了演出期间尽可能少与观众沟通,乐章之间不鼓励鼓掌,以此确保音乐表达完整连贯,一曲奏毕后的谢幕时间,观众可以尽情表达激动与喜爱。而以戏曲、曲艺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则选择了在较大程度上拥抱观众,演出期间,观众就可以通过叫好等方式表达对唱腔、表演的肯定,台上台下都能因此开心。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不同的演出习惯和观演文化,这种习惯和文化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仍拿戏曲来说,早期演出时,演员可以在过门儿中间“饮场”,而“检场”可以在演出期间上台布置道具,彼时的观众并不觉得不妥。随着时代发展、舞台技术进步和审美观念变迁,上述情况在当今戏曲演出中恐将被看作舞台事故。目前,通过叫好给演员反馈、参与演出氛围营造,仍然是观演双方都普遍接受的剧场文化,是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一种默契。

然而,什么时候适合叫好,大有讲究。落腔时叫好、亮相时叫好,会让演员感到心里有底,倘若该叫好的唱腔、表演没“要下好来”,演员反而会紧张不安。但是,行腔中间叫好、一套身段尚未做完时叫好,则可能打乱表演节奏、影响其他观众看戏。如京剧《荒山泪》“夜织待夫”等带有悲戚情绪、静谧氛围的场次,大声叫好则可能破坏作品情境、人物心境,令人出戏。可见,演员演戏讲究分寸感,观众看戏叫好也是同理,为了自己抒发一下情绪而不分青红皂白地叫好,不值得提倡。

必须承认,有时候观众过度叫好并不是有意破坏氛围,而是源自演员的“引诱”。有的演员过分追求热烈火爆的剧场效果,采用超出必要限度的高音、甩腔、大身段等,处心积虑地诱导观众多叫好,而忽略了上述手段对艺术表达而言是否可行、是否高级。笔者认为,演员能让观众发自内心地叫好,是种本事;能让自己沉浸在角色和戏剧情境中,不为讨好观众而“洒狗血”,更是种本事。如此看来,抵挡不恰当的叫好不仅是观众的事,而且是演员的事。观众与演员在人物准确、分寸精确、表达高级的层面上达成共识,戏曲艺术则更能行稳致远。从这个角度看,怎么叫好、在哪叫好,可能是观照更为宏观、重大艺术命题的一扇小窗口。(中国文化报 作者罗 群)

编辑:周菁(实习)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