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昆明市中心区域的五华区大观街道,辖区面积仅2.78平方公里,却容纳了7.8万常住人口。这里人员密集、结构多元,不仅拥有顺城购物中心、昆医大附一院、篆新农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还分布着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和200余个老旧小区,“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楼宇商圈多、驻区单位多”是街道的典型特征。
面对基层治理的复杂挑战,大观街道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2+3(1)+N”机制为牵引,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的统筹协调功能,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多元协同 筑牢共治根基
今年8月,大观街道启动棕树营城中村改造项目A2地块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街道工作人员在冯氏三兄妹房屋征迁的继承及拆迁补偿问题上犯了难。冯氏三兄妹与母亲冯某某共有一套总建筑面积59.4平方米的房屋,冯某某于2024年11月去世,生前未留下遗嘱,三兄妹如何公平分配房屋及补偿权益,成为一道考题。
大观街道综治中心收到建工社区的情况汇报后,立即启动“2+3(1)+N”工作机制,联合大观司法所、大观派出所、建工社区及律和律师事务所律师,启动多元调解机制。在深入了解、摸清纠纷情况后,9月4日,多方共同组织现场调解,从法理、情理入手,引导三兄妹平等协商、互谅互让。最终,三人达成一致,明确表示均等享有该房屋的继承权或拆迁补偿款和相应政策奖励的分配权。
9月5日,冯氏三兄妹签订房屋征收补偿协议,一纸契约不仅明确了法律权益,更维系了兄妹亲情。该案例的成功调解,有力推动了棕树营城中村改造项目A2地块的房屋征迁工作,也为该地块中类似情况指明了解决纠纷的路径。
这是大观街道综治中心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的一个缩影。在五华区委政法委的指导下,大观街道通过高效整合公安、司法、信访、维稳等多方资源,明确常驻与轮驻部门职责,使“2+3(1)+N”机制真正实现实体化运作,确保“事事有人管、环环有跟进”。
针对治理主体多元、诉求多样的现实,大观街道积极探索“党建+网格”矛盾纠纷治理工作体系。在近20个四级网格成立居民区党支部,在100余个五级网格设立党小组,吸纳责任心强、熟悉民情的楼栋长、物业人员、党员志愿者作为网格长,有效延伸组织链条与服务触角。
在金融机构、篆新农贸市场、顺城购物中心等重点行业领域,大观街道创新建立“金融业党群服务中心”“篆新党群服务驿站”“顺城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并推动成立联合党支部,增强党组织在新经济组织、新就业群体中的凝聚力,引导行业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主解纷。
专业聚力 提升化解效能
大观街道将专业调解力量下沉至一线,依托社区五级网格推动领导干部全员“入网”,实现信息及时收集、问题提前发现、矛盾前端化解,构建起“一网统管、齐抓共治”的治理格局。同时,在7栋千万元以上税收楼宇成立“楼宇管家服务团队”,并由党工委班子成员担任楼栋长,融合多部门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精准支持。
针对医疗、消费、物业等高频纠纷类型,大观街道联合相关单位在一线设置专业调解站点。在昆医大附一院设立“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室”,在篆新农贸市场设立“消费纠纷调解室”,在老旧小区集中的新闻路设立“物业纠纷调解室”,并联动公证机构、律所等11家单位,建成全省首家非公有制“一站式法律服务超市”,实现专业调解资源下沉、靠前服务。
以老旧小区改造为契机,大观街道引入数字化管理,与红色物业共同联建“大观街道居民区智慧服务中心”,搭建智慧物业、智慧安防、智慧信息等模块,并与街道综治中心实现系统互联、数据共享和联动处置。目前,系统已覆盖12个老旧小区和1栋写字楼,实现视频监控、智能门禁、温感烟感等多项功能全覆盖。
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和科技赋能,大观街道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增强街道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走出一条符合中心城区特点的社会治理新路径。(昆明日报 记者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