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比赛。
“牛王”争霸。
天真无邪。
摛麻线。
打弹弓。
盛装出席。
喜笑颜开。
爬花杆。
屏息凝视。
清晨的薄雾中,盘龙区滇源街道三转弯村的斗牛场人声鼎沸,随着炮竹声响,候赛区的几十头牛兴奋起来,叫声此起彼伏,一年一度的立秋斗牛盛会就此拉开帷幕。赛事吸引周边嵩明县、寻甸县等地的养牛户前来参加,作为三转弯村公认的“牛大师”——龙正清也带着他的老朋友“火青王”走进候赛区。
三转弯苗族立秋斗牛盛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苗族儿女与牛结下了深厚的情感,把牛视为健康、勤劳、力量的象征,斗胜的牛会被称为“牛王”,为主人和村寨带来荣誉。
滇源街道三转弯村村委会副主任龙健恩介绍:“我们老一辈传下的规矩,参加比赛的牛,牛角不能磨尖,让它们最直接地较劲。”这看似简单的规矩,实则蕴含着苗族同胞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坚守。比赛时,两头斗牛在场上相互试探、攻击,时而用头顶撞,时而用角相抵,场面激烈又震撼。
每一头参赛的斗牛都经过主人的精心饲养和训练,它们有体重优势,更有与生俱来的战斗天赋。在三转弯村,300多户村民里有30多家养着斗牛,其中,龙正清已经养牛20多年,曾得过六七次冠军,村民的评价是“他养的牛都很霸气”。本次斗牛盛会以品种、重量为标准,分不同组别进行比赛,共有130多头斗牛参赛。
随着立秋斗牛盛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村子只为一睹斗牛风采,同时,更多民俗活动也在这里得到传承展示。
爬花杆是苗族极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三丈高的杉木杆裹着彩布,选手脚蹬竹片鞋,在花杆上灵活攀爬,这项活动考验参与者的力量、速度与平衡感。
摛麻线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苗族特有的传统手工艺项目,曾是苗族迁徙路上的生存技能,粗糙的麻线织成蓑衣,能抵挡深山的风雨。
打弹弓项目则承载着苗族先民的生活记忆。苗族人民以前住在高山上,弹弓是他们获取食物的重要工具。村里60岁的大伯眯眼拉满弦,石子破空一声脆响,“以前弹弓是‘吃饭’的家伙,新增这个活动是让娃娃们知道老一辈的日子怎么过的,这是传承的意义。”
外来务工的小张,听说有斗鸡项目,也带着自己养的鸡前来报名参赛,“我不是专业养斗鸡的,但活动很吸引人,大家都是在体验里了解新生活。”小张说。
三转弯村的立秋斗牛盛会,如今已成为盘龙区 “四季村晚” 的重头戏,也是昆明市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成功范例。游客踩着晨露来赶场,在斗鸡场边买苗族刺绣的香囊,到农家菜馆点特色菜。祖辈传下的斗牛规矩、爬杆技巧、织麻手艺,早把 “农文旅” 三个字绣进了三转弯村的四季里。在 “四季村晚” 中,盘龙区的民俗活动从地方性节庆,逐渐成为文旅亮点,乡村文化魅力跨越千山万水,吸引着游客前来探寻。
经过激烈的角逐, “火青王”蝉联本届斗牛盛会冠军。当落日余辉掠过 “火青王” 的犄角,龙正清拍拍这位老朋友说:“明年立秋,还来!” 斗牛场的泥浆中,今年新落的种子已经悄悄发芽。这不仅是三转弯村的明天,也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光。(昆明日报 记者王俊星/图 记者胡耀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