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从遍野青绿到满地金黄
云南日报    09-11 09:13:24

优质香稻俏市场

永平县杉阳镇小寨村村民收割稻谷。 本报通讯员 张宏标 摄

金秋时节,永平县杉阳镇田野间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微风拂过,稻浪翻滚,农户们穿梭田间忙着收割、脱粒。

杉阳镇地处低热河谷地带,光照充沛、雨热同期,坝区全年无霜期约280天,不仅为低热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更让水稻种植具备独特时间优势。相较其他地区,杉阳镇水稻插栽时间提前一个月。4月栽秧,8月即成熟,抢占了粮食丰收先机。

“我家今年种了6亩水稻,亩产约500公斤,每公斤能卖8元。”小寨村何家三组村民段启文一边打包稻谷,一边笑着分享丰收的喜讯。小寨村杜家五组村民何美会说:“除了水稻,我家今年还种了4亩糯米,每公斤也能卖8元。”

今年,杉阳镇水稻种植规模约1.2万亩,在品种选择上,聚焦优质香软稻,包括“德盈168”“滇陇201”“泸优臻占”“德稻6号”“德稻3号”“德优8号”等多个主流优质品种。杉阳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服务中心农业组组长唐加友介绍,结合当前水稻长势与田间管理情况,预计今年全镇水稻平均亩产约560公斤,部分高产田块亩产能达750公斤。

在市场价格方面,受品种特性与品质差异影响,每公斤大米售价在7至8元区间浮动。唐加友说:“水稻丰收离不开科学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农户的精心管护。农业组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指导农户做好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我们会继续加强技术支持,帮助更多农户通过种粮实现增收,让粮袋子更稳,钱袋子更鼓。”

目前,杉阳镇水稻收割工作正有序推进。这些品质上乘的香软稻不仅满足了市场对优质粮油的需求,更为杉阳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云南日报 记者秦蒙琳 通讯员王曦雯 张宏标)

田野丰收干群忙

绿春县牛孔镇贵龙村高粱丰收。 本报通讯员 李裕梅 摄

绿春县三猛乡爬别村驻村队员与村民“丰收协作”。 本报通讯员 许玥曌 罗衣芬 摄

眼下,绿春县牛孔镇万亩高粱迎来丰收。作为全县核心产区,牛孔镇近年来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签订订单模式,带动2000余户农户持续增收,户均增收约3000元。

在贵龙村,村民施加能正忙着收割高粱:“种子、肥料由企业提供,高粱按每公斤2.1元保底收购,销路不愁。”合作企业云南康泽酒业负责人黄勇强介绍,公司提供技术指导确保品质,实现当天收割、当天入厂加工。

高粱丰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和群众就业,当地酒厂高峰期雇佣3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我每月收入约3000元。”村民马明理说。

从2023年试种800亩发展到如今的万亩规模,牛孔镇高粱产业正持续稳步发展。牛孔镇积极与企业签订保价收购协议,构建起党组织引领发动、企业按需下单、农户按单生产、合作社组织收购的高效闭环体系,延伸产业链。

在三猛乡爬别村的稻田里,驻村工作队队员与村“两委”干部正与村民一道收稻谷、捉稻花鱼。

“左手扶稻秆,右手握镰刃,力度要稳……”在农户耐心指导下,驻村工作队队员们弯腰割稻、捆扎稻束、搬运装车。稻谷归仓后,村民打开田埂闸门,肥美的稻花鱼在浅水中欢腾跳跃,驻村工作队队员与村民挽起裤腿、赤脚下田,上演热闹的“抓鱼大赛”。有人专注鱼群,有人不慎踩入泥坑,飞溅的水花与爽朗的笑声交织,人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傍晚时分,驻村工作队队员与村民围坐在院坝畅谈,从今年的收成聊到明年的规划,从政策落实说到生活变化。话语间满是“一家人”的亲切与默契。“能和村民们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再累也值得。”驻村工作队队员宋涛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稻穗沉实,鱼跃满仓,人心更暖。助农抢收,拉近了驻村工作队与群众的距离。在三猛乡,这样的干群情深故事持续上演,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坚实的力量。(云南日报 记者饶勇 通讯员李裕梅 许玥曌)

推广旱稻促丰粮

龙陵县农技人员到大水沟村查看旱地优质稻灌浆情况。 本报通讯员 陈彩芬 摄

时下龙陵县旱地优质稻逐渐由青变黄。在镇安镇的台地间,旱稻长势喜人;龙江乡的茶园中,茶香与稻香交融,“一地双收”前景好。

镇安镇大水沟村拥有1400亩良田,土壤肥沃,却因水资源短缺、缺乏灌溉条件,荒废了10余年。近年来,通过“水改旱”工程,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改种玉米、大豆等作物,今年在县农业部门推广下,村里还首次引种旱地优质稻。“以前种水稻,引水太难了,抽穗、灌浆都不理想。”大水沟村冬笋林小组种植户杨生科说,“今年在农技部门推荐下改种旱地稻,现在穗实饱满,长势特别好,我们有望实现‘吃自家米’的愿望。”

在大水沟村300余亩旱稻示范地里,稻浪滚滚、金光点点。这片曾经的荒地如今已成为丰产田。大水沟村党总支书记陈应才介绍,大水沟村属冷凉山区,台地资源丰富,特别适合种植旱地优质稻。目前,全村已有100多户种植300多亩优质旱稻,预计亩产可达500公斤,总收入60余万元。

旱地优质稻采用轻简化种植管理方式,使用播种器实施“三干直播”,每亩播种2至2.5公斤,行距20至25厘米、株距15厘米,亩均1.7万至2.1万穴。相比传统水稻,该技术省去泡田、育秧、插秧等环节,劳动强度和灌溉成本大幅降低,人工及用水成本下降30%,亩产可达450至600公斤,适宜不同海拔的雷响田、坡地和台地种植。

除了单作,旱地优质稻还适宜与经济作物协同种植。在龙江乡赧等村,种植户李能信就在茶园中套种了13亩旱稻,从播种到管护,得到了县乡农技人员的全程指导,长势好于预期。李能信介绍,他家有10多亩茶地,今年做了茶树重修剪,本来准备在茶地上种包谷。经县乡农技员宣传指导,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茶地上套种了旱地优质稻。“从目前长势来看,预计亩产500公斤,增收1万余元。”李能信高兴地说。

茶稻套种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旱稻能够吸收茶园中多余的养分,减少肥料投入;旱稻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结构,同时稻茶共生还有助于双向抑制病虫害,真正实现“一地双收”。龙江乡高级农艺师杨德荣介绍,今年全乡在茶地套种150多亩旱地优质稻,通过作物优势互补,既节约肥料农药成本,又提高经济收入。

今年龙陵县在10个乡镇海拔800至1800米的台地和雷响田,共推广旱地优质稻5540亩,实行统一供种、技术包片、网格管理机制,推动旱地优质稻种植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推广。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门将继续聚焦技术指导、示范带动和经验推广,组织农技人员下沉田间,精准防控病虫、鼠、鸟危害。”龙陵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艳波说,要总结可复制的技术模式,加强测产与宣传,助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云南日报 记者李建国 通讯员陈彩芬 乐莹)

绿色防控护秋粮

在保山市远乡谷农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青华海种植基地里,连片的水稻已分别进入抽穗期、灌浆期、蜡熟期,远远望去,宛如铺展在大地上的绿色锦缎。

眼下正是隆阳区秋粮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当地广大农户和农技人员正抢抓农时,科学有序加强水稻田间管理,全力以赴为秋粮稳产丰收夯实基础。生产部门通过病虫害防治、杂草清除、稻花鱼放养以及灌排水等一系列措施,扎实开展田间管理工作。“在用肥方面,耕前大量施撒有机肥,中后期以有机叶面肥为主。杂草清除以人工除草为主,稻花鱼放养除草为辅,并大力发动周边肉牛养殖户前来割草喂牛。”保山市远乡谷农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稷穗农业生产部负责人王光昌介绍。

为了减少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重塑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绿色防控病虫害成为今年田间管理的突出亮点和重中之重。“这个阶段主要是防控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我们采用安装黄板、性诱剂、杀虫灯开展生物防控,还投放了赤眼蜂进行防治。”稷穗农业植保专员段瑞梅介绍,目前,青华海种植基地稻株长势均衡、叶色青绿、根系发达,整体苗情明显好于往年。

聚焦秋粮稳产增产,隆阳区早部署、早行动,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把脉问诊”,根据不同田块的苗情、墒情、病虫情,制定“一田一策”精细化管理方案,指导农户科学进行水肥调控,促进水稻稳健生长。

据统计,隆阳区2025年秋粮播种面积76.02万亩,同比上年增加0.14万亩,预计实现秋粮总产44.44万吨。(云南日报 记者杨艳鹏 通讯员寸喜梅 金润)

稻谷收割机械化

立秋过后,华坪县的田野换上新装,2.16万亩陆续成熟的水稻把大地染成金色,农户们抢抓晴好天气,开镰收割,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

在兴泉镇、石龙坝镇、中心镇等主要稻作区,连片稻谷已进入成熟期,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家住石龙坝镇德茂社区9组的村民李明德站在稻田边查看水稻长势情况。“我家种的品种是‘泰优’,种了10亩,米好吃,产量也高,一早就有人订购。”李明德说。

近年来,华坪县积极落实惠农补贴,推广优良品种和机械化作业,强化农技服务,为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在石龙坝镇德茂社区,多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装车等工序。附近的一体化碾米场内,烤谷、碾米等作业有序进行。

德茂社区鑫茂碾米厂负责人李维美说:“水稻利用收割机收割后便可拿到烤房烘烤,与传统晾晒方式相比,不仅不受天气影响,还能精准控制温度和湿度,营养成分也保留得更好。”

目前,华坪县水稻秋收工作正有序推进,预计9月中旬全面完成。(云南日报 记者李铁成 通讯员骆雨涵)

编辑:曹芸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