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李红鸾 通讯员彭棋惠 近年来,盘龙区建成了一批海绵型绿色廊道、主题公园及社区小游园,逐步实现“民生海绵、品质海绵、智慧海绵”建设目标,成为城市新“肤质”。
为深入贯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效提升老城区城市排水韧性,进一步深化海绵城市示范意义,盘龙区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2025年实施了全省首个海绵科普校园项目建设—明通小学(明通巷校区)排水设施提升改造工程。项目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优先解决淹积水问题。空间上竖向设计、优化雨污水排水路径,横向建设透水铺装、雨水花园、荷叶雨水收集器、雨水花箱、垂直绿墙等海绵设施,充分利用校园内“灰绿”空间削峰滞蓄,并进行有效的收集、存蓄与净化,建立一套完整的雨水管理系统。
实现雨水调蓄,在暴雨来时充当临时性雨水缓存空间,在旱季时作为绿化浇灌用水备用水池,既解决了校园淹水、积水隐患,又有效提升了雨水的资源化利用效率,减少自来水用量。
结合建筑群空间布局特点,利用校园地形差异,因地制宜建设具有生态功能的海绵互动设施等微生态空间。为师生提供互动交流空间,最大限度发挥海绵校园的科普功能,实现海绵理念与使用功能的自然融合。校园内模拟雨水自然循环的水景生态体系,引发学生思考“雨水是如何循环的?”;具有特色的古法集雨长廊、阿基米德螺旋泵、转轮水车、压力水井等互动设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海绵城市、水资源利用理念;海绵材料展示台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地下的“隐形”海绵。雨水花园中种上了云南本土植物,丰富了学校植物生态群落,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实践;绘制海绵知识科普景墙,为生态课堂增加活教材。培育一批“海绵小卫士”,宣讲学校内的海绵设施,一起携手打造海绵城市实景课堂。
生态效益显著,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缓解城市内涝压力,教育功能创新,打造沉浸式科普场景和跨学科实践平台,社会示范价值提升,区域推广效应显现,文化传承载体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