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如何表达对青年的友好与关爱?云南民族大学越南语专业的夏耿乐,这个暑假通过参加昆明市呈贡区“返家乡”社会实践,找到了自己的答案。看到曾经闲置的社区空间,蜕变为活力迸发的青年创业基地,他感到心中的梦想被悄然点亮。毕业之后留在呈贡,成为他的选择。
今年以来,昆明市呈贡区以社区闲置空间为纽带,精心编织支持青年创业的服务网络。越来越多像夏耿乐一样的年轻人,选择将未来的种子“种”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与社区彼此滋养、共同成长,演绎着一场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从闲置空间到创业的“金角银边”
昆明市呈贡大学城聚集着10所高校,拥有近30万名师生,每年有数万名毕业生走出校园。然而,一个现实的矛盾始终存在:高校毕业生缺乏充足的灵活创业空间,社区党群服务阵地等场所却处于闲置状态。面对这一问题,呈贡区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对社区闲置空间进行有效盘活。
经摸排,呈贡区梳理出社区党群服务阵地182个、闲置空间218处,并深入高校征集创业团队需求,将近百个优质项目纳入“空间需求清单”。区委将“青创空间”培育作为书记领办项目,建立常态化调度、调研和督办机制,推动闲置空间实现功能转型与内容再生。
如今,一批闲置空间和被遗忘的角落变成创业的“金角银边”,蜕变为六大复合型空间:基层党建红色阵地、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社区居民共享客厅、协同治理实践平台、乡村振兴服务站点和文旅融合体验区。托育、团购、健康服务等创业项目纷纷入驻,带动社区闲置资产空置率从20%降至3%,空间效益显著提升。
“我们不仅注重空间形态的多元,更强调服务与居民需求的精准对接。”呈贡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创空间’不仅改变物理环境,更通过‘空间换服务、服务促发展、发展惠民生’的创新机制,实现资源与需求的高效匹配。”
这些空间为创业青年提供“零租金”入驻和“一站式”服务支持,组建由创业导师、法律顾问和金融专家构成的服务团队,开辟融资对接、证照代办等绿色通道,并与农信社等机构合作推出小额创业贷款。同步开设的“青年夜校”“青创课堂”等赋能项目,持续帮助创业者提升综合能力。
吴家营街道辖区内有6所高校,闲置办公区、会议室等场地微改造后,成为共享工位、直播间和路演厅等多功能空间,引进了教育、文创、健康类创业项目50余个,带动就业超200人,为500余名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帮助30多家企业缓解招聘难题。云南艺术学院团队运营的“民族特色街区”成为网红地标。
不久前,云南民族大学毕业生代梁琼的“琼璃国风手作”工作室入驻街道致远社区党群服务驿站。她的非遗绒花手工艺项目在社区的支持下稳步发展,并带动20余名女性实现灵活就业。
今年3月,呈贡区雨花街道青阳社区一面“哪吒之魔童闹海”主题墙绘悄然出圈。画面中,左边炼丹炉里的仙丹,是用云南的重楼、三七、党参等道地中药材炼成的;右边是哪吒一家人围坐品尝云南野生菌火锅。这巧妙融合地方元素的创作,令观者会心一笑。
该墙绘由南砚书画工作室完成。工作室主理人孙乾博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创业以来,工作室与呈贡10个社区共建南砚书画工作室,培养书画艺术爱好者,提供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被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授牌为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创业成果惠及社区
在雨花街道龙潭山社区的“青创空间”里,年长的居民手握刻刀,神情专注,在云南民族大学刀画协会年轻老师的指导下,在木板上细细雕琢。刀尖划过,顺着木材的纹理,一幅幅古朴的画作渐渐成形。
这一幕,源于呈贡区探索“青年元素与老年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双向赋能、代际共进”社区新生态的深远布局。
云南民族大学刀画协会是曾经活跃于龙潭山社区“校地共建伙伴计划”的团队。项目结束后,他们落地社区“青创空间”,将“非遗课程体验”从一场在社区的公益活动,升级为创业项目。刀画、扎染、缠花、瓦猫、剪纸等非遗体验课,成为社区文化生活的新常态。与此同时,云南中医药大学的“香韵岐黄”团队也选择在此创业,讲授四季药膳、穴位按摩等养生知识,广受欢迎。
这种“青银共融”的模式在各个社区开花结果。龙潭山社区以“青创空间”为圆心,辐射出唱歌、舞蹈、书法、八段锦等一系列综合性兴趣班,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功孵化出22支文艺队伍,培育了20余名“银发骨干”。在乌龙街道春融社区,“青创空间”也极具时尚感。3名青年教师的加入为老年大学注入了新活力,非洲鼓、时尚茶艺等课程让老年教育“潮”起来。社区还联合社会组织开发“植物拓印”课程,带领居民制作精美手工包,将兴趣转化为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打造了别样的“青银共融”新场景。
社区为老年人赋能的同时,也为青年创业提供了成长的沃土。乌龙街道星浦社区的“家政收纳1+N”课堂,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技能,更激发了两名学员的创业热情,她们牵头组建了社区家政服务队,为邻里提供专业服务,实现了从学员到创业者的转变。
此外,从“六点半课堂”到老年助餐点,一系列“一老一小”公益服务项目,不仅解决了民生痛点,更带动了一批青年就业,孵化出一批社区志愿服务品牌。
为了让青年力量更好地扎根社区,吴家营街道创新性地建立了“社区合伙人”机制。该机制推动青创项目与社区深度融合,通过创业分成、活动赞助、低偿服务等方式,将项目收益反哺社区,注入“微基金”。目前,基金已累计筹集超10万元,形成了一个“项目孵化-社区获益-支持新项目”的良性循环,为更多有志青年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对青年最友好的城市,是能让青年‘有用武之地’的城市。”呈贡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呈贡不仅为青年提供施展才华的空间,更将这股创新力量转化为推动社区治理的动能。当城市为青年搭建好舞台,青年必将以最富创造力的方式,为城市谱写出美好的乐章。(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