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以石为伴 追寻数亿年前生物演化轨迹——记202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张喜光
昆明信息港    09-15 08:10:08

40余年与石相伴,在古生物地层学这一交叉学科领域,追溯数亿年前生物的演化轨迹。他领衔的团队揭示了远古生命本质特征,研究成果跻身世界前沿,他是2024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云南大学教授张喜光。

张喜光领衔的团队揭示远古生命本质特征。云南省科技厅科技宣传教育中心供图

微观世界的探索者

化石是亿万年间地球生物和环境变化的见证者,也是记录史前生命演化的最直接证据。“我们是在材料支撑下搞科研。”张喜光对自己的科研方式有一个定位,这个材料就是化石。

张喜光最擅长的是化石研究,2002年初,张喜光结束在加拿大10年的博士学习与工作,怀着满腔热情与希望,归国加入云南大学科研团队,并将研究探索扩展到云南特有、布尔吉斯页岩型的昆明小石坝生物群。这两类特异埋藏化石能保存生物的软躯体部分,是化石中的“珍宝”,能为研究史前生命提供寻常硬体化石不曾保留的信息,更因在全球零星分布,长期以来相关研究均为世界科技前沿的热点、难点。

迎难而上,张喜光领衔的团队常年穿梭在云岭山林和岩层中,在一次次发现中借助微观实证,“以小见大”认知远古的生命形式。2007年,首次在云南发现约5.2亿年前的化石中保存着冠群甲壳动物,将其最早的化石记录提前1000多万年。2013年,首次揭示“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抚仙湖虫类的复杂躯体构建与附肢分异,为研究寒武纪早期原始节肢动物的重要本质特征打开了全新的窗口。2023年,他依据12块昆明小石坝生物群的化石材料在《自然》发表论文,修正寒武纪苔藓虫早期演化的假说。2025年依据17件同类标本在《科学》发表论文,探讨和界定多刺世山虫为开腔骨动物并非寒武纪软体动物。

这些原创性成果再现了早期生命伴随日趋复杂海洋生态系统呈现的辐射变异与多样性,破解若干后生动物发育与演化的世界难题,为“生命的起源与演化”这一重大而又基础的细分领域作出突破性贡献,也为我国在古生物学前沿研究占据了一席之地。

科学文化的传播者

“生命的起源应当追溯到与最初简单生命有关的起源。以时钟12小时来代表生命进化的历程,若38亿年前生命开始相当于半夜0点,上午11点13分以恐龙为代表的中生代开始出现,直立人大约出现在最后10秒,而现代人只出现在最后5秒。”张喜光的讲解带领人们走进遥远、神秘的古生物世界,跨越数亿年生命演化长河。

作为连接自然科学与人文历史的重要领域,古生物学研究成果在开展科普教育、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张喜光表示,其研究成果后续可开发为动态化石数据库和化石文创产品,希望能建立线上线下化石博物馆、AR导览“化石层扫描可视化”科普基地,实现化石发现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让冰冷的化石真正“活”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产力。

张喜光编写的《化石:揭示生命和地球演变的实证》成为大众喜爱的科普读物,云南大学古生物化石陈列馆是最有力的文化见证。张喜光指着云南大学古生物化石陈列馆按1比10比例复刻的地层剖面说,这些生物生活在5.18亿年前的澄江生物群,化石保存了它们精美的构造,记录了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最完整、最古老的海洋生物群落图。馆内陈列的近千块古生物化石,大多是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研究员侯先光及其团队成员数十年来艰苦细致的考察、发掘和采集而得,堪称世界古生物化石中的精品,其中有一块被称为“海口鱼”的化石,是张喜光回国的当年在昆明海口地区一锤子砸出来的。

“根”在野外的攀登者

地球46亿年沧桑巨变,其演化历程往往被沉积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忠实记录。然而古代生物能保存为化石的机会极其稀罕,所以能发现一块完整化石的机会更是难得。

张喜光一直强调化石对于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然而莽莽群山间,在出露的数十米地层序列中,只会偶尔夹杂几厘米厚的含化石层,“寻觅这样的化石夹层,常常一无所获,一旦发现则无比喜悦”。张喜光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工作时,就养成跑野外采集化石的习惯,如今40多年过去了,他依然每年力争有40到60天的时间带领学生在野外,身体力行践行“古生物学的根在野外”的治学理念。

2025年5月,77岁的张喜光带领学生重回40多年前当研究生时勘探过的一处地质剖面。当被问及如何找到关键性的化石材料,他坦言,运气很重要,关键还要有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以及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才能实现偶然发现到必然所得的跃升。

“云南宽松的科研环境以及极其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是生物学者们向往的理想去处。”回顾扎根云岭大地的科研历程,张喜光很是感慨。他坦言,正是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要以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为基础,不断向极微观尺度深入,才能持续提取地球的‘永恒记忆’,突破人类认知边界,预知未来潜在的变化趋势,书写好生命史这篇大文章。”张喜光说。(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 通讯员黄晴)

编辑:合宇聪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