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盛夏,云南的雨季如期而至。一场雨过后,山林间冒出各种类型的野生食用菌——肥嫩的鸡枞藏在腐叶下、清香的松茸挂着晨露、美味的牛肝菌撑起伞盖……这些云南人餐桌上的“时令限定”,如今跨越山海,成为全球食客追捧的“山林珍馐”。
来自昆明海关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云南出口食用菌2.3亿元,同比增长60.8%,主要出口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2024年,全省食用菌出口覆盖4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超1万吨,创汇6.65亿元。野生食用菌成为云南林下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松茸、牛肝菌等成了国际市场上的“香饽饽”。
优势叠加
“云菌”走上国际舞台
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种质资源,孕育了品种丰富、口感细腻鲜美,营养价值极高的野生食用菌。目前,云南已知野生食用菌约900种,占我国食用菌种类的91%、世界的45%,占全国商品量的70%以上。
同时,云南野生食用菌供应期极长,全年都有新鲜菌子上市交易,形成“四季有鲜菌,全域有产出”的独特优势。这份“家底”不仅滋养了本地味蕾,更催生出强大的产业生态。2024年,云南食用菌产量达119.41万吨,总产值472.5亿元,居全国第二,综合产值超1100亿元。
除了先天的资源优势,独特的区位优势也为“云菌”出海提供了便利。昆明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圈“三圈”交会点,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沿枢纽。地缘相近性让“云菌”在周边国家贸易中占据先天优势,加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RCEP落地,为“云菌”出海注入政策红利。关税降低乃至零关税政策,大幅压缩成本,提升利润空间;通关便利化改革简化手续、缩短时间,有效保障菌菇新鲜度,助力“云菌”叩开更多国际市场的大门。
立体化的通道优势,更让“云菌”出海“快马加鞭”。在航空运输方面,昆明国际航空枢纽航线密布,香格里拉松茸交易市场配套冷链物流中心与顺丰全货机专线,可实现跨省7小时送达,从菌菇采摘到消费者餐桌仅需36小时,最大程度保留新鲜度。在铁路运输方面,中老铁路开通后,冷链专线将物流损耗率从30%降至15%以下,通关效率显著提升,为“云菌”批量运往南亚东南亚市场开辟了高效通道。公路运输则以灵活便捷的特点,支撑短途边境贸易,精准满足不同市场的即时需求。
在“云菌”出海的浪潮中,企业走出了特色路径。创立于2013年的高端美食品牌大地物源便是其中的代表。今年8月8日,大地物源与云南省驻泰国代表处共同主办“云南菌菇香飘曼谷”活动,将中国的黑松露、牛肝菌酱、松茸等代表云南风物的高端美食带到泰国曼谷,让“云菌”走上国际舞台。
“我们想打破时空局限,让野生食用菌‘从山林到餐桌,伴全球消费者四季三餐’。”大地物源创始人罗莉丽介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通过多年来持续研发,推出10款风味各异的菌菇酱,涵盖6种西式与4种中式风味,未来计划联合泰国主厨研发泰式口味,让“云菌”香飘四海。
闯关破局
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
尽管“云菌”名声在外,但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野生食用菌依赖自然生长,产量受降雨量、温度、海拔等因素影响极大,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在云南万力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董跃武看来,在非出菇季节开展野生食用菌贸易,一直是行业面临的季节性难题。
“我们引入零下30摄氏度的速冻设备,通过速冻工艺来保持野生食用菌的鲜度,处理后的野生食用菌可保鲜数月,成功突破了产品出口在保质期上的限制,能有效缓解野生食用菌贸易的季节性问题。”董跃武介绍,目前公司在普洱、丽江、香格里拉等野生食用菌主产区建设了8家专业的野生食用菌初加工厂。2024年,公司有近2000吨野生食用菌产品出口至欧洲市场,在异国他乡收获了食客的无数好评。
云南丛茸经贸有限公司是一家配备先进的保鲜冷冻及质量检测设备,拥有完整食用菌FD冻干、烘干、冷冻、油炸加工产线的野生食用菌加工企业。“目前我们重点研发冻干产品,通过技术手段保留松茸97%以上的营养成分。”该公司销售经理钱永介绍,冻干技术能够最大限度保留松茸的营养、风味和形态,延长保质期。除了出口级松茸、松露等野生食用菌鲜品,该公司还有各类冻干野生食用菌,烘干野生食用菌、菌汤包,速冻野生食用菌,野生食用菌水饺及野生食用菌普料等,年均消耗松茸等各类野生食用菌400余吨。其中,冻干松茸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各类产品常年出口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鲜松茸的产值为4000万元—5000万元,做成松茸酱后,产值可达4.5亿元。”云南松叮叮调味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昊林说,近年来,公司在松茸产品的研发中投入资金超过1000万元,通过7—8小时的水煮油卤工艺,将非标准化的松茸做成标准化的松茸酱,既保留了松茸的原味,又解决了储存和运输问题。
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企业也在源头加强把关。大地物源与香格里拉等野生食用菌核心产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例如松茸直采自海拔3500米的原始森林,共生树种树龄超50年,从孢子到长成需3—5年,每一片松茸饼干都保证用足3.5克鲜松茸。加工环节采用出口级标准分拣,30%过筛率,经十几道工序标准化生产,全程严格检测;保鲜环节采用先进的气调保鲜技术和冷链运输,抑制微生物生长和酶的活性。实验数据表明,产品保质期比普通包装延长了1—2倍。
如今,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依托保鲜与加工技术突破季节限制,将新鲜野生食用菌制成耐储存产品,在实现全年稳定供应的同时,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云菌”身价持续攀升。
政策护航
通关出海更高效
产业兴则经济兴。近年来,云南从科研、监管、物流、市场开拓多维度出台政策,为“云菌”出海保驾护航,推动这一特色产业突破壁垒,加速走向全球市场,让云南山林中的“山珍”成为海外餐桌上的“中国味道”。
科研创新是“云菌”出海的根基。过去,野生食用菌“靠天吃饭”,产量不稳定、供应难保障。云南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模式,攻关仿野生栽培与保育促繁技术。在昆明市晋宁区六街镇,云南绿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林—菌—旅”融合模式成效显著,该公司总经理顾晓坤表示,技术突破让菌子产量稳、品质优,也为出口提供了稳定货源,目前企业年均收入超100万元。
据云南省供销社统计,截至今年初,全省已选育“菌”系列新品种10个;在国内首次选育出大球盖菇金黄色新品种“中菌金球盖1号”“中菌金耳4号”和“中菌白茶1号”,实现金黄色大球盖菇、白色茶薪菇、金耳新品种“零的突破”;选育出云南首个姬松茸新品种“中菌姬松茸1号”、皱木耳新品种“中菌皱木耳1号”、竹荪新品种“中菌竹荪1号”等特色新品种。
“过去野生羊肚菌一斤能卖200多元,还供不应求。现在人工种植技术成熟了,价格降至80元左右,能稳定供应出口市场。”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深专家赵永昌表示,科研突破不仅缓解了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压力,更让“云菌”出口有了稳定货源池,为规模化出海奠定基础。
“云菌”要出海,质量是生命线,效率是竞争力。针对食用菌保鲜期短、质量标准高的特点,昆明海关主动靠前服务,通过“关长送政策上门”和“关企联络员”机制,指导企业完善全链条质量管理;组建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评议工作组,聚焦我国食用菌出口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WTO-TBT/SPS通报内容信息收集、通报评议和特别贸易关注,帮助企业掌握出口目的地国家法律法规与标准;探索建立“一企一策”“一品一策”全流程服务保障机制,指导符合条件的食用菌生产企业通过“互联网+海关”“单一窗口”便捷办理海关进出口收发货人备案、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场备案等手续。
在通关效率上,昆明海关提前对接航班信息,实现“随到随检、合格即放”,设立“绿色通道”,推行“7×24小时”预约通关,保障松茸48小时锁鲜运达海外;推广原产地证书“智能审核+自助打印”等便利措施,实现原产地证书“秒签”和企业“零跑腿”。
在保鲜技术应用上,云南推广先进的气调保鲜技术,通过精准调节包装内氧气、二氧化碳比例,让鲜菌保鲜期从2天延长至5天。“现在发鲜菌到日本,用‘无人机+全货机+气调保鲜’的组合方案,48小时就能送到东京超市,损耗率从20%降到5%以下。”云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负责人介绍,物流与保鲜技术的双重突破,让“云菌”的鲜度与利润得到双重保障。
如今,随着更多企业深耕菌业赛道、更多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更多政策红利精准赋能,“云菌”的全球“朋友圈”持续扩大,成为云南对外开放合作的一张亮丽名片。(昆明日报 记者杨敏)
短评
“云菌”出海需破题突围
杨敏
当云南松茸48小时锁鲜端上东京餐桌,鸡枞酱走出高原摆进国外商超,这些孕育于云贵高原的“山林珍馐”,正以年创汇超亿美元、远销40个国家和地区的亮眼成绩,书写着中国特色农产品出海的答卷。“云菌”的突围之路,不仅印证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巨大潜力,更为同类产业打破发展瓶颈、开拓全球市场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云菌”出海的底气,始于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作为全球公认的“野生菌王国”,云南坐拥全球36%的野生食用菌种类,年均蕴藏量达50万吨,多样的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为野生食用菌生长提供了不可复制的自然优势。早期,“靠天吃饭”的困境一度制约“云菌”发展:90%的松茸以原料形态出口,缺乏深加工环节导致附加值被大幅压缩;雨季产量波动大、冷链物流不畅等问题层层叠加,让鲜嫩的菌子难以跨越山海抵达海外市场,优质资源的价值始终未能充分释放。
破局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的双轮驱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主动扛起创新大旗。云南松叮叮调味品有限公司投入千万元研发资金,将非标准化的新鲜松茸转化为风味稳定的酱品,让产品附加值实现数倍增长;大地物源等企业另辟蹊径,开发冻干菌汤包、即食菌菜等深加工产品,打破鲜菌保鲜期短的时空限制,让“云菌”走向更多家庭。在政策方面,云南组建专业科研团队攻关人工种植技术,破解“靠天吃饭”的产量难题;搭建“无人机+全货机”的立体冷链通道,打通从山林产地到海外市场的“最后一公里”;组织企业亮相国际展会、打造“云菌”公共品牌,在全球市场打响知名度。
从资源优势到市场胜势,“云菌”成功出海并非偶然,而是产业升级与政策护航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但要在全球大市场中持续站稳脚跟,“云菌”产业仍需在“赋能”上做深做实。一方面,需加快完善行业标准体系,从菌种培育、采摘加工到质量检测,建立全链条标准化规范,以统一标准提升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深化产业链融合,推动“科研+种植+加工+物流+营销”各环节协同发展,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生态,让小菌子在全球大市场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