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昆明搪瓷厂
春城晚报    09-15 10:51:33

昆明搪瓷厂车间,工人专注于生产。杨长福摄于20世纪70年代

昆明搪瓷厂车间,喷花工在用喷枪喷涂色釉。杨长福摄于20世纪70年代

1986年,直径40厘米的“日月牌”茶盘(左一)荣获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奖。景锐力供图

20世纪80年代末,锥形搪瓷锅被云南人俗称为“双耳鼓子”。景锐力供图

现在的搪瓷制品上,图案和标语更加丰富了。春城晚报记者王宇衡/摄

芙蓉鸳鸯图案搪瓷日用品从上世纪流行至今。春城晚报记者王宇衡/摄

口缸、碗、脸盆、茶盘等搪瓷制品,在昆明人的生活中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其背后,是与昆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的昆明搪瓷厂。

1958年,昆明市搪瓷五金社成立。彼时,位于双龙桥的厂房里,工匠们手工调配釉浆、涂搪瓷釉、喷绘图案,开启了昆明本土搪瓷生产的篇章。这一时期,搪瓷制品上印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社会主义好”“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等字样。后来,昆明市搪瓷五金社搬迁到黄土坡,更名为“昆明搪瓷厂”。搪瓷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被老百姓称为“洋瓷”,所以昆明搪瓷厂也被昆明人叫作“昆明洋瓷厂”。

20世纪70年代,搪瓷的做工越来越精细,造型和花色有了突破性进展。昆明搪瓷厂设计出的花好月圆、金钱牡丹、万紫千红等图案,一经推出便风靡市场,让搪瓷制品成了走亲访友送礼时的“时髦货”。一缸一盆,装着对亲友的真挚祝福。

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轻工业发展,搪瓷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期。芙蓉鸳鸯囍字盆,既实用又体面,是年轻人结婚的标配。印着“为人民服务”的茶缸,是工人上班时的随身物品。厚实耐用的痰盂,更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昆明搪瓷厂生产的“滇池牌”“日月牌”搪瓷制品,因造型美观、经久耐用,走进千家万户。这些带着岁月温度的物件,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日常。

国货爱好者景锐力从1993年开始收藏搪瓷制品,目前已收藏20多万件老物件。为了集齐不同年代、不同款式的搪瓷制品,他不仅跑遍了云南的大小旧货市场,更深入了解了云南搪瓷的发展历史。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1986年,直径40厘米的“日月牌”茶盘因质量过硬,荣获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奖,上市后市民争相购买,供不应求。

时光流转,随着新材料的普及,搪瓷制品逐渐淡出主流市场。2000年前后,昆明搪瓷厂停产。

如今,昆明的百货商店里,还能见到搪瓷制品的身影,货架前仍有人驻足挑选。搪瓷制品虽褪去了生活必需品的属性,却依然存在于昆明人的回忆里。(栏目题字 杜建民 策划 邱滨 马艳琳 春城晚报记者周柯妤 王宇衡)

编辑:周智宇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