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正文
在晋祠博物馆细读千年文脉
中国文化报    09-15 13:04:27

“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作家梁衡的散文《晋祠》自1982年起长期保留在中学课本中,不仅让位于山西太原的晋祠的全貌首次以散文的形式让世人熟知,也成了人们青少年时期难忘的文化记忆。

晋祠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古建艺术、园林景观、人文历史于一体,是中华祠庙园林的杰出代表。走进晋祠博物馆,仿佛踏入了历史长廊,每一座建筑、每一棵古树、每一股清泉,都承载着千年的故事。《晋祠》中的“真让你访不胜访,虽几游而不能尽兴”所言非虚。

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的一名学生表示:“文字与实景是相辅相成的。以前来过许多次,但大多是欣赏四季美景,直到深读了《晋祠》这篇散文,被文字之美吸引,进而了解了文物古建背后的故事,掌握了许多课本之外的历史知识。”

据了解,作家梁衡的小学、中学阶段在太原度过,那时学校组织春游首选晋祠,已记不清去过多少次。他曾在另一篇文章中写道,历史的浑厚加和煦的春风,一种说不出的美感抓挠着一个少年的心,悄悄地埋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

文章被收入语文课本后,梁衡在《人与文章一起老》一文中写道:“当年读书的孩子现在也该有五十四岁了,忽忽不觉已半个多世纪,他们的孩子又上过一遍这篇课文了。”

趁暑假带着孩子前来打卡的家长颉女士说:“最早对晋祠的印象就来自《晋祠》这篇课文,因此对晋祠神往已久。站在圣母殿面前,我和孩子都被古人精巧的技艺所震撼。”

“感觉课本上的知识一下子鲜活起来了。”颉女士的女儿说,读到散文中描述宋代侍女像——“她们或梳妆、洒扫,或奏乐、歌舞,形态各异”一句时,想象不出到底有多生动。亲眼看到实物后,只觉得每一个表情都不一样,好像真的是生活中的人一样。

正如年少的梁衡觉得“走出四壁合围的教室,吹一吹田野的春风,心情豁然开朗”,多年来,无数学生和家长跟着《晋祠》走进晋祠博物馆,体验与历史对话、与文化交融的奇妙之旅。

如今,晋祠博物馆激活千年文脉基因,创新构建“传统节庆活化+文化传承实践+青少年美育”体系,精心推出九大主题文化活动及60余场配套体验,特色文化活动贯穿全年,持续打造国风文化盛典、晋祠庙会文化品牌。今年,晋祠博物馆还特别推出以“文昌佑才”为引领的品牌文化,系统化推出二月初三文昌启智礼、六月金榜题名盛典、八月前程似锦仪式,让学子们收获满满。

刚刚过去的暑假,晋祠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其中不乏带孩子来游览的家长。据统计,今年7月份,晋祠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45.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33.85%。8月以来,热度更是持续攀升,8月2日、3日连续两日打破非黄金周单日接待纪录,首次实现非黄金周单日门票收入破百万元。

在晋祠,孩子们在文物古建的熏陶下,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激发了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家长们也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重新领略了经典课文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报 记者朱萌)

晋祠举办的文化活动现场  晋祠博物馆供图

编辑:周菁(实习)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