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上官艳君 为打破传统假期学习壁垒,9月12日,昆明市西山区书林第二小学教育集团西苑分校联合新华中心学校开展数学说题活动。
本次说题活动以“数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全校各年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自主练习—校内海选—校级展评”三个阶段,让数学思维在“说题”中碰撞火花,让语言表达与逻辑能力在实践中稳步提升,为数学学习注入了别样的活力。
随着新课标对“三会”核心素养要求的深化,如何让学生从“会做题”转向“会思考、能表达”,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学校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能算出数学题答案,却难以清晰阐述解题思路,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的脱节,制约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此,学校教研团队联合西山区新华中心学校数学组教师,经过多次研讨,决定以“数学说题”为载体,以 “传统文化浸润” 为起点,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数学教学活动,并特别鼓励学生将数学问题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文化认同与学科融合意识。
学生在自主练习阶段,书林二小教育集团西苑分校数学组依据 “学段分层” 原则提供梯度题库,确保不同年级学生均能结合传统文化素材开展说题训练。一至二年级学生围绕 “传统益智玩具” ,用七巧板拼出 “亭台楼阁” 传统图案后,说清 “用了哪几种图形”“图形拼合关系”; 三至五年级组“说题小组” 互评,聚焦 “传统工艺、古代名题” 类题目,如“剪纸对称图案”,需先讲解 “剪纸的非遗文化”,再分析 “对称轴数量”。数学组教师发现,学生说题时的 “文化关联度” 与 “逻辑清晰度” 显著提升。
在“校内海选”阶段,涌现出不少令人惊喜的“文化说题”片段。一位五年级学生在讲解“鸡兔同笼”问题时,不仅清晰地表述了解题步骤,还主动提及该问题出自中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并生动地模仿古人思考方式进行分析,赢得现场阵阵掌声。另一位学生在分析一道与节气相关的数学题时,则是将夏至晷影计算与数学测量知识相联系,一边绘图一边解释:“正如《周髀算经》中所记载的,我们可以用相似三角形原理推算不同节气的日影长度……”流畅的表达和文化的融入,让数学说题更具深度与韵味。
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评委组也注意到,不少小选手在说题过程中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有的借用“曹冲称象”的故事讲解等量代换思想,有的结合传统建筑中的对称美学分析几何图形的性质,还有的利用二十四节气安排中的时间序列问题,阐述周期与统计知识。这些精彩表现,不仅体现出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更展现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数学说题,对学生而言,需达成’能用数学语言清晰表达解题思路、能通过说题深化逻辑思维、能将说题融入日常学习’三大目标;对教师而言,需实现’更新教学观念、拓展教研思路、探索趣味教学方式’的提升。”该校数学组教师介绍,在“学—练—赛—展”中,师生都感受到了数学说题的魅力,也发现了学生说题能力明显提升:一、二年级学生能清晰说出基础题的解题步骤,三至五年级学生能结合算理分析解题思路,部分学生还能提出“不同解题方法”。
“数学说题,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思维训练、一种能力培养。”相关负责人表示,书林二小西苑分校将继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融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说题”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助推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说”中悟理、在“思”中成长,真正爱上数学、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