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云南师范大学:讲好联大故事 传承联大精神 赓续联大血脉——“你是那束星光,落在我身旁”
昆明信息港    09-16 08:04:58

近期,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在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西南联大旧址开展高校开学季“校馆弦歌”专题采访,进一步讲好西南联大教育救国故事,传承西南联大精神品格,赓续西南联大红色血脉。

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研三学生邓瑞珂是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的一名群舞演员,她跟随剧组演出29场,每场演出结束,走出剧场,她都觉得恍如隔世。“太阳那么好,天那么蓝,大家在聊天、玩手机,过着再普通不过的一天。”邓瑞珂说,可就在刚刚,她还在剧场里“躲空袭”“跑警报”。

结茅立舍 弦歌不辍

上世纪30年代,抗战烽火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组建长沙临时大学,之后辗转数千里到达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自此,联大师生开始结茅立舍、弦歌不辍的“教育救国、读书报国”之路。办学仅8年的西南联大,走出杨振宁、李政道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赵九章、屠守锷、邓稼先等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和170多位院士、百余位文化学者等一大批栋梁之材,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1946年,西南联大北返,师范学院整建制留在昆明继续办学,更名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为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2023年11月,历经1年多的创作、排演,云南师范大学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在昆明首演。在剧目总导演、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沈建鑫看来,这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而是创作团队采用音乐舞蹈史诗这一综合艺术形式,展现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的光辉历史。

一场一场演下来,邓瑞珂觉得自己好像真成了联大学生。作为湘黔滇旅行团的一员,步行1671公里,历时68天,到达昆明;在图书馆找不到空座,于是到文林街、凤翥街、龙翔街“泡茶馆”、读书、温习功课、聊天、打桥牌或者下棋;为躲避空袭,和老师、同学一起“跑警报”,警报一解除,便立刻返回校园,继续上课……

“刚开始演‘跑警报’,我用蜷缩身体的方式来表现苦难。慢慢地,听到警报,我就会下意识缩起身子,好像真的在躲空袭。”邓瑞珂说,可就是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教师还在拼命教,学生还在拼命学。只要想到这些,她就觉得自己要更勇敢更坚定,要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不仅感染着邓瑞珂他们这些演员,《西南联大》就像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带着观众穿越时空,大家被“把生命融入使命的‘青春报国’信念”吸引、打动,并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静坐听雨 弦诵有声

“我是西南联大博物馆学生讲解队队员,2年时间,我讲了100多场。”云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大三学生散勐说,他最喜欢的是“停课赏雨”故事。

屋外下着暴雨,密不透风的雨点砸得铁皮屋顶噼里啪啦响,西南联大经济系教授陈岱孙用尽全力大声讲课,学生还是什么都听不到,陈岱孙干脆在黑板上写下“停课赏雨”四字,和学生一起细听雨声。

西南联大办学条件艰苦,1939年“新校舍”落成,只有图书馆、食堂是瓦顶,教室则是土墙铁皮顶,下起雨来叮当作响,教授们讲课要提着嗓门喊,才能压得过风雨声。雨越大,声越大。“停课赏雨”也折射出联大师生在战火中的浪漫与坚韧,以及他们充实而丰盈的心灵图景。

作为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者,云南师范大学继承联大“刚毅坚卓”校训,沿用联大校歌,开创“每年对新进教师、学生教唱《西南联大校歌》”“参观一次西南联大博物馆和‘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观看一部西南联大纪录片”“聆听一场西南联大主题讲座”“通读一部西南联大书籍”“在重要纪念日在旧址开展一次现场教学”的“六个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师生“停课赏雨”,学子从军报国,师生开展抗战宣传、募集捐款、代写士兵家书……散勐想把这些触动他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于是,他加入西南联大博物馆学生讲解队,给小朋友、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甚至联大后人讲联大故事。

“这几年,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越来越多,我们讲解员的队伍也越来越大,除了专职讲解员、学生志愿者讲解员,还有‘小小讲解员’,联大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知道,联大精神也被越来越多人感悟。”散勐说。2024年,西南联大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123万人次,年参观人数首次突破百万。

中兴业 须人杰

“教师节那天,我们班的孩子给我发了他们拍的视频,祝我节日快乐。我在图书馆边看边哭。”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三学生解夏临说,作为学校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她刚结束在丽江市华坪县第一中学为期1年的支教。

“在华坪一中,我教高一语文。刚开始的时候很挫败,我认真备的课、讲的内容,孩子们很多时候理解不了。”解夏临说,那时每天都觉得上课很难。有一天不知怎么的,她想起联大师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还在“教育救国、读书报国”,想起拿着小喇叭、双手贴着膏药的张桂梅老师,突然觉得自己这点困难算什么。

为了上好课,解夏临去和华坪一中老师请教,没课的时候就到各班听课,回到宿舍就琢磨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渐渐地,她找到了适合当地孩子的教学方法。1年时间,班里孩子的语文平均分从50多分增加到90多分。学生写信告诉她:“每次考差,你都会安慰我、开解我。这让我产生了一种一定要把语文学好的想法,为了自己,也为了不让你对我的期待落空。”

被联大精神激励的解夏临,也希望联大精神能激励班里的孩子。语文课上,她讲联大故事,放联大校歌,告诉孩子们“看!再艰苦,都能出人才”。

目前,云南师范大学已组织11批94名品学兼优的党员学生到昭通鲁甸龙泉中学和丽江华坪女高、华坪一中支教。用联大精神激励自己的“解夏临们”,也用实际行动将论文以支教的形式写在大地上,感悟着教育家精神。

西南联大,是后人敬仰的教育丰碑和精神高地。

推动联大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办学育人全过程,创办西南联大讲坛、“张桂梅思政大讲堂”云师课堂,打造西南联大爱国主义教育系列精品课、联大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宣讲团,高质量建成西南联大博物馆、校史博物馆、人杰园等联大主题校园文化景观,推出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情景剧《追寻》等原创作品……

云南师范大学通过讲好西南联大教育救国故事,传承西南联大的精神品格,赓续西南联大红色血脉,让更多人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追寻“刚毅坚卓”的联大精神,汲取拼搏奋进的力量,激荡起新时代的深沉回响,就像《西南联大》里的吟唱“你是那束星光,落在我身旁,拍拍我的肩膀,让我坚持别彷徨”。(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李思凡)

编辑:合宇聪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