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刘会芳) 9月16日,记者从五华区临时商业性活动企业白名单制度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五华区首次将“信用管理”嵌入城市治理场景,通过白名单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守信激励、失信约束”的差异化监管,推动治理模式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
据了解,五华区临时商业性活动企业白名单制度通过简化审批环节、加强动态管理、强化服务保障、多部门协调监管等举措,为企业抢抓重要节庆假期、商业促销时间节点开展临时商业性活动提供有力保障。这也是昆明首个临时商业性活动企业白名单制度,该制度每年分别于6月30日、12月30日前分两次进行企业的申报和筛选。申报企业须具备合法经营资质,在五华区内国家统计联网直报库库内企业、潜在入库企业、知名商业运营机构,在其自有场地开展临时性商业活动。
此外,申报企业需是近3年来举办临时商业性活动中无违反城市管理、消防安全、市场监管、统计法规及文化旅游等相关法律法规,申办活动频率高,积极参与社区商业活动且企业信誉度良好的企业。
通气会现场,18家企业首次被列入五华区临时商业性活动企业白名单。
白名单每半年复审更新一次,更新工作于每年6月30日前、12月30日前完成,各职能部门在规定时间内,根据企业上一年度的实际情况,提出白名单调整意见。五华区综执局汇总各方意见,对原白名单进行审核和调整,确定新的白名单并备案公布。
白名单制度的实践,为五华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方法论,既通过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更调动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