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河北邯郸广平县多名家长反映,广平县第一中学要求学生缴纳2700多元的教辅费,校方既未主动公开明细,也未向家长作出充分说明。当家长提出公布费用明细的合理要求时,班主任竟提醒“不要在群内或网络平台发表不当言论,以免影响孩子以后上学考研考公考编”。这一事件,再次将教育收费的规范性与透明度问题推向舆论焦点。
收费缺乏透明度,合理性存疑。根据相关规定,学校收费应当明细清晰、有据可依,并主动向社会、家长公开,接受监督。然而在该事件中,学校仅通过老师口头传达缴费指令,未发布文字通知,也未公示具体收费项目和标准。2700余元的教辅费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每项定价依据何在?家长们毫不知情。缺乏阳光透明的机制,公众对乱收费、利益输送等问题的质疑便难以平息。
更令人气愤的是班主任回应问题的方式。面对家长合理质疑,班主任本应耐心解释、积极沟通,却反而以“影响孩子前途”相挟,试图压制声音。这种沟通方式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引发了家长的强烈不满,既损害了教师的形象,也破坏了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教育者的责任是育人而非“胁人”,任何以学生前途为筹码阻拦监督的言行,都与师德背道而驰。学校和教师应该尊重家长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以平等、理性的态度与家长沟通交流。
当地教育部门虽已发布通报,声明教辅资料遵循自愿订购原则,且已停止相关收费,并对教师用词不当的问题进行调查处理,但公众关心的核心问题——这2700元到底是怎么构成的、是否合理——仍未得到解答。回应避重就轻,未能真正消除疑虑,也反映出监管层面可能存在力度不足、问责不到位的问题。
根治教育乱收费,必须多方协同、持续发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强化监督责任,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违规收费坚决做到“零容忍”,发现一例、查处一例,绝不姑息。学校应完善内部治理,严格落实收费公示制度,畅通家长沟通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筑牢依法从教、廉洁从教的防线,杜绝任何形式的“软威胁”或“冷处理”。
广平县一中事件为全国教育系统和学校敲响了警钟:教育事关国计民生,是最根本的公共利益,绝不能在某些环节变成一笔糊涂账。只有真正做到收费规范、透明、受监督,才能守住教育的公平底线和尊严。(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