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高原明珠重焕彩 春城绿韵绘新篇
昆明信息港    09-18 08:04:12

滇池之畔,碧波荡漾;城市中央,推窗见绿。这幅美丽生态画卷的背后,是昆明市多年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艰辛努力的成果。

滇池绿道湖之桥。新华社

从“高原明珠”滇池的重放光彩,到“昆明蓝”成为城市骄傲,从城市公园绿地随处可见,到全民参与环保成为新风尚,昆明以系统、创新的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交出了一份具有借鉴意义的“春城答卷”。

明珠焕彩

系统治理守护滇池生态底色

清晨,阳光照在滇池畔的生态湿地上,斑斓色彩倒映水中,宛若一幅美丽的油画;各种各样的水鸟栖息在湖畔;市民、游客沿着草木葱郁的滇池绿道漫步,享受春城生态红利。

滇池有“高原明珠”之美誉,对昆明经济社会发展和宜人气候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昆明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滇池保护治理的殷殷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工程、科技、生态、信息等七大措施,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从源头管控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围绕“规划引领、控源截污、科学管水、生态增绿、科技支撑”五个方面,新增“污水处理、雨季快速处理、藻水处理、湖水内循环”四个百万吨级工程,分类构建“雨水、污水、清水”三个调度体系,推动“治污由岸上向水体、流域内向流域外”两个拓展,实现水质提升目标,坚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在滇池湖滨湿地建设中,昆明市已建成以湿地为主的滇池环湖生态带6.29万亩,滇池湖滨初步建成一条宽度约200米的闭合生态带,形成一条湖滨绿色屏障。同时,累计拆除滇池沿湖防浪堤约90千米,重新联通滇池水体与湖滨带陆域,形成水陆交错的湖滨生态结构。

滇池生态不断恢复,也为无数生灵构筑起温暖的家。漫步在滇池沿岸的湿地中,随处可见水鸟灵动翩跹的身影,为滇池的美丽风光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灵动。湿地内清透见底的水中,小鱼小虾在石缝、水草间自在穿梭。海菜花、苦草、轮藻、马来眼子菜、穿叶眼子菜等喜清水的水生植物重现滇池,成为滇池生态复苏的鲜活注脚。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市进一步强化滇池流域水系联排联调,对“河、湖、厂、网、闸、泵、池”进行一体化调度,将滇池流域29座水质净化厂划分为中枢、北部、西北、东南、环湖和独立片区6个污水收集处理片区,充分利用排水管网、泵站、闸门等公共排水设施,建设污水转输联通工程,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为滇池保护治理提供重要支撑。

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地努力,滇池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自2018年上升为Ⅳ类水质后,滇池已连续7年保持全湖水质Ⅳ类。近10年,滇池35条入湖河道优良水体从5条增加到27条,水体优良率(Ⅰ—Ⅲ类占比)由17.2%提高到81.8%。滇池水质、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滇池这颗历史悠久的“高原明珠”正逐渐绽放出昔日的光彩,让春城生态名片更加亮丽。

绿脉绵延

生态绿道串联城乡美好生活

今年春节期间,108公里滇池绿道向公众开放。短短时间,绿道迅速出圈,成了名副其实的新晋网红,并成为中央媒体报道中的生态治理样本。

2021年3月,滇池绿道项目作为昆明市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正式启动。围绕“环湖生态屏障、城市山水景廊、文化旅游长廊”三大功能定位,滇池绿道建设严格遵循“以道守界、协同治理,生态优先、助力保护,因地制宜、连续贯通,环境添彩、文化点睛”的原则推进,力求最大化保护湖泊生态环境,串联滇池周边资源,打造傍山—瞰湖—穿林—近湿—踏田—连村的多元特色绿道。

从空中俯瞰,这条绿道犹如一条“翡翠项链”,构建起“移步换景,四季皆画”的立体景观体系。循岸线、连山海、串湿地、过村居,滇池绿道勾勒出壮丽大城的旖旎轮廓,连接自然山水人文,串起城乡美好生活。纷至沓来的游客沿着绿道探寻滇池湿地,在滇池沿岸村落中看湖、看花、看日落,徒步、骑行、晒太阳,品茶、喝咖啡、享美食……

按照“重现长联画卷、唤醒历史记忆、寻找最美乡愁、绽放明珠光彩”的思路,昆明全面推进滇池沿岸183个美丽乡村建设,其中46个重点村按照“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进行改造提升,以点带面、串珠成链,构建了一幅“有生态、有特色、有文化、有风貌、有业态”的“滇池乡居图”。如今,“点上出彩、线上出新、面上成景”的环滇池乡村生态旅游圈正在加快呈现,群众也在共享生态红利中更加自觉地保护滇池。

惠民共生

蓝天绿地绘就春城幸福底色

清晨,昆明市民推开窗户,映入眼帘的往往是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昆明蓝”已成为这座城市最具辨识度的生态标志,也是昆明人朋友圈里常年刷屏的骄傲。

昆明空气质量领跑全国:2024年,昆明空气质量优级天数223天,同比增加34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9.7%,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综合指数2.59,同比降低9.44%,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首次排名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一。

优异成绩的背后,是科学严谨、高效执行的大气治理举措。近年来,昆明实施扬尘精细化管控,全面落实工地“六个百分百”;抓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搭建“小彩云”智慧环保平台,完善大气污染监测网络;建立滇中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机制,推进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系统治理。

绿地公园随处可见。昆明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打造出一批星罗棋布的城市公园、街头游园、口袋公园,绘就“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绿色生活图景。2024年,昆明市新增城市绿地206万平方米,开放共享绿地26.5万平方米,完成林草生态保护修复64.27万亩,新建和改造各类公园501个。

土壤治理成效显著。昆明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管、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多年来,昆明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受污染耕地总体安全利用。农村环境整治同步推进,截至2025年上半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9.21%,乡村生态面貌持续改善。

生态价值持续转化。优良的生态环境,让昆明成为大家喜爱的春城,也成为万千生灵栖居的乐土。每年冬天,城区的翠湖公园、海埂大坝,来自西伯利亚的红嘴鸥成为最温暖的风景线。滇池湖畔,阳光洒在湖面上,泛起粼粼波光,市民们或在绿道上漫步,或在湿地旁观鸟,或在公园里休闲,享受着生态改善带来的福祉。

从湖泊治理到空气质量提升,从城市空间更新到全域生态修复,昆明这座被绿水环绕、青山环抱的城市,正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扎实的行动,继续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昆明日报 记者董宇虹 孙潇)

编辑:合宇聪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