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全面领导、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作为推动农村发展的根本力量,建好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牵引。
筑牢战斗堡垒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加强学习教育。农村基层党组织承担着解读、宣传、落实政策要求的职责,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要持之以恒为基层减负,让基层腾出精力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第一议题”学习等制度,避免走过场、做样子。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建立完善带头人教育培训机制,由地方党委组织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各级党组织共同参与,推动实现一届任期内培训全覆盖。围绕增强党性、提高履职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开展培训,通过专题辅导、案例教学、观摩教学等方式,深化对党和国家政策法规的理解,提高农业技能和管理水平。
规范组织生活。要认真贯彻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严格按规定频次召开“三会一课”,把主题党日与提升党性、服务发展相结合,保证主题党日严肃性。充分利用驻村帮扶政策机遇,探索省市县单位党支部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共促机制,选派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到上级挂钩单位旁听党课、参加主题党日等,学习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党组织的程序方法,同时,选派上级党支部成员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参加组织生活等,切实为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提供指导帮助。
优化组织架构。云南山地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8.6%,村落分布零散,要依据村庄规模、农户居住、党员分布等情况,灵活调整党组织架构。对于党员人数较多、居住分散的村庄,可细分党小组,将党小组建在村民小组上,整合距离相近、人口较少的村庄,共同成立党小组,便于集中管理。选优配强村党支部班子,尤其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威望高的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公开招聘有农村工作经验、熟悉农业产业发展的人员加入村“两委”。建立健全班子成员考核评价机制,将学习、决策、管理能力与评价指标挂钩,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党支部工作高效运转。
深化党建赋能 激活特色产业发展动能
助力产业细分。云南一直是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富集区,花卉、咖啡、茶叶、中药材、坚果、天然橡胶等优势产业领跑全国。要进一步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除传统村党支部外,建立健全以合作社、产业协会、集体经济组织为依托的新型党组织,围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成立产业党总支,根据不同的农业产业细分领域下设不同产业党支部,如芒果、花椒、三七产业党支部等,把党组织和经济组织联合起来,让党的力量深入农村经济发展一线、有效带动农业产业发展。
助力链条延伸。云南大多数农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直接进入市场,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计划,统筹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乡村旅游,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牵头建设村级加工园区,引进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形成“原料种植—精深加工—出厂销售”闭环。整合不同村庄优势资源,成立“加工产业联盟”,推动跨村产业联动发展。推动党组织随着产业链条延伸而延伸,根据不同节点,分别设立生产、加工、营销等不同党小组,为农户解决产、供、销等环节的问题。
助力市场拓展。地处我国与南亚与东南亚的接合部,云南正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从“边疆末梢”向“开放前沿”加速转变。要加强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牵头打造辨识度高的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一方面发挥东西部帮扶协作机制作用,推动特色农产品出滇入沪、入粤,一体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借助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平台和中老铁路等运输线路,加快推动特色水果和蔬菜走出国门。要研究建立电商党支部,组织党员学习电商技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农民开展电商创业,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提升保障功能 凝聚乡村全面振兴合力
强化文化支撑。要充分挖掘本地区文化资源,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庆活动、建设民族文化展示中心等方式,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推动云南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挖掘宣传东巴文化、贝叶文化、爨文化等文化,把传统美德融入村规民约制定、环境整治、价值观教育等乡村治理各环节,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治理模式。要成立“党建+手工作坊”,注重保护和传承酸茶制作、扎染技艺、彝族刺绣、掐丝珐琅彩画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村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强化人才支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从大学生村官、农民企业家、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发现优秀青年,严格按照入党程序培养其入党,真正把党性修养高、奉献精神强、技能本领高的人才吸纳进队伍。要利用电影、电视剧等媒介大力宣传云南山美水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厚道的民风民俗,结合“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理念,打造乡情乡愁纽带,发挥基层党组织、驻村第一书记、选调生等桥梁作用,帮助解决困难问题,让人才安心扎根。
强化技术支撑。要加强数智惠农助农,加快实施“互联网+乡村”行动计划,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持续迭代升级“三农通”“智慧云农2.0”“云智农链”等服务平台,针对各地产业差异及农户不同需求打造多种用户应用场景,加强区域化、精细化服务。因地制宜推动基层党组织管理模式智能化升级,创新村务公开数字化模式,加强当地乡村治理政务资源整合,打造一站式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现所有村通光纤宽带和5G网络,推动更多村委会接入乡村振兴平台场景服务,努力打造智慧乡村。【作者胡庆俊 作者单位:云南省省级机关党校,本文系2024年度云南省党校系统课题“国家—社会关系视域下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模式变迁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4YNDXXT5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