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多地集中展示AI安全防护、数据加密传输等前沿技术成果。与此同时,一个个“防护漏洞”的出现提醒我们:数字时代的安全“大坝”,不是单纯靠技术堆砌就能建成,还要破解安全与发展的认知错位、技术异化的防御困境、制度执行的末梢失灵、全民共治的意识鸿沟这些深层问题,才能真正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底座。
网络安全的第一道深层梗阻,在于“安全是成本”的认知错位。这种认知误区本质是混淆了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在数字经济时代,安全不是附加项,而是发展的坚实根基:互联网企业将安全技术融入业务底层,不仅降低了金融欺诈率,更让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效率提升多倍;深圳某跨境电商通过数据加密技术保障用户信息安全,用户复购率同比大大提高。事实证明,安全投入不是成本负担,而是能转化为信任资产、提升发展质效的“隐形引擎”。
技术异化带来的“攻防螺旋升级”,让传统防护体系陷入被动应对的困境。以往的网络攻击多是单点突破,如今却呈现“AI驱动、链式传播、跨界渗透”的新特征:黑客利用AI生成高度仿真的钓鱼邮件;攻击者通过远程操控篡改车辆导航,甚至影响行车安全;有的篡改训练数据,让企业的AI决策系统给出错误结论,导致经营失序。技术创新与安全防护的“时间差”不断拉大,应对技术异化的风险,不能再靠“补丁式防护”,而需构建与技术迭代同频的动态安全体系,让系统具备自我修复、主动预警的能力。
制度执行不到位,是网络安全面临的第三重障碍。尽管网络安全法修订草案已明确提高违法处罚额度,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的安全责任细化到具体岗位,但在基层执行中仍存在“两重两轻”现象,即重大型企业监管、轻中小企业覆盖;重事后处罚、轻事前指导。更值得警惕的是,数据跨境、AI伦理等新兴领域的制度空白,让部分企业“钻空子”。
最后是,全民共治还未形成有效共识。一方面,公众对网络安全的认知仍停留在“不点钓鱼链接”的浅层阶段,对隐私授权、数据共享的风险缺乏警惕;另一方面,网络安全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全国网络安全人才需求超300万,而基层网信部门、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没人可用”的困境。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公众尚未形成“安全共同体”意识,忽视了自己既是安全的受益者,也是防护的参与者。事实上,每一次谨慎的隐私授权,每一次及时的漏洞举报,都是在为安全“大坝”添砖加瓦,意识不觉醒,“大坝”就会因无数个体的微小疏忽而溃堤。
筑牢网络安全“大坝”,本质是一场“认知重塑、技术迭代、制度落地、全民协同”的系统工程。从宣传周的技术展示到日常的执法监管,从法律修订到全民参与,每一份努力都是在夯实“大坝”的根基。唯有如此,才能让数字浪潮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作者黄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