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云南文博会上的“大理风情画卷”
开屏新闻    09-18 22:16:07

WechatIMG1577.jpg

在今年云南文博会综合馆内的大理展区,19家参展商带来了涵盖非遗、文创、民族工艺品、影视衍生品等在内的多元文化盛宴。

WechatIMG1572.jpg

近年来,大理州深挖“文献名邦”深厚底蕴,通过文旅融合、人才集聚、影视赋能、非遗活化四维发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质效双升,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大理活力”。走进大理展区,观众不仅能感受到大理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近距离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WechatIMG1572.jpg

木屑纷飞间,匠心传承千年

在大理展区内的一个展位,一地细碎木屑吸引了开屏新闻记者的目光,循迹望去,剑川木雕师傅张志良正专注于手中的木雕创作。

WechatIMG1576.jpg

剑川木雕历史悠久,在业界享有盛名。张志良向记者介绍,他当前正在雕刻的作品,原型是一位戴眼镜的男士,目前已完成初坯制作。记者看到,木雕虽然只有头颈部的雏形,但已经有了照片的神韵。张志良告诉记者,雕刻这样的真人照片,连衣服纹理都需要用雕刻手法去模仿。谈及木雕制作流程,张师傅详解说道,一件完整的木雕需历经四大步骤:首先制作模型,随后打磨出大致形态,接着进行细节细化与整体处理,最后刷上蜡或油养护,以此防止木材开裂,延长作品寿命。

WechatIMG1575.jpg

现场,张志良还展示了多款木雕成品,大多以人物为创作原型。此外,一排小巧的十二生肖木雕也格外引人注目。张志良表示,这类题材专为游客及孩子设计,因其造型简单、尺寸小巧,更容易上手,能让大众轻松感受木雕创作的乐趣。

WechatIMG1570.jpg

值得一提的是,成品木雕多采用上色工艺,且颜料均为植物染料,如板蓝根汁液等。张师傅解释,相比矿物颜料,植物染料不仅价格更低廉,还具备不易掉色的优势,能让木雕作品长期保持鲜亮色泽。

让白族土陶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在大理展区的另一角,淡淡的松木香与泥土气息交织弥漫——这里是“敬天窑火”的展示现场。白族土陶传承人董建华正端坐于轮盘前,双手在温润的红泥上灵巧游走,指间的陶坯在慢轮转动中渐渐成形,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围观。

WechatIMG1573.jpg

大理白族土陶制作技艺融合了土陶的精华,又保留了浓郁的白族民族特色,自明代起在凤仪镇东山村委会敬天社薪火相传,至今已有600年历史。2014年,该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2年,又成功晋升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董建华,正是这门古老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WechatIMG1574.jpg

在展示台旁,一件件造型古朴又不失创意的陶器整齐陈列:既有传统的瓦猫、花瓶,也有融入现代审美的茶具、摆件。陶面上,白族扎染的几何纹样与苍山洱海的自然景致相映成趣,仿佛将大理的风与水封存在陶土之中。

“守正不是守旧。”董建华说。他深知,非遗要在新时代活下去,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为此,他带领团队不断钻研设计,将传统的“七分土、三分艺”古训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让老手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WechatIMG1571.jpg

敬天窑火不仅是一个非遗品牌,更是“文创+就业”的示范基地。董建华推出“零基础入学、零距离就业”模式,村里的青年可以免费学习陶艺,学成后留在窑厂做师傅或参与运营。他还搭建起“产供销一条龙”平台,鼓励村民参与制作简易陶品,窑厂统一收购销售。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越来越多的乡亲借此增收,曾经沉寂的村庄,因这门老手艺重新热闹起来。

WechatIMG1578.jpg

在制作坊里,董建华依旧沿用传统的慢轮盘条工艺和古法龙窑柴烧。他选用本地白陶泥与松木烧制,每件作品都带着苍山洱海的气息与温度。“土陶是有生命的,它记录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他说。

此次文博会,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董建华希望,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大理白族土陶,感受其中的匠心与故事。他也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队伍,让这缕“窑火”继续燃烧下去。(开屏新闻 记者张田睿 孙嘉辰 文

编辑:张义瑶(实习)    责任编辑:周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