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强调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为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2023年7月27日,市民参加《昆明市文明观赏红嘴鸥的规定(草案)》意见征询会。刘亚霖/摄
2024年8月19日,拓东街道明通巷社区代表联络室组织开展代表接待群众活动。张珍妮/摄
近年来,昆明市人大常委会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人大工作的生命线,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拓展民主民意表达平台与载体,积极探索地方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路径,确保人大立法、监督、调研等各环节都能倾听人民声音,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市域典范。
搭建多元平台拓宽民主实践路径
市人大常委会将建设平台载体视为感知民情、把握民意、汇集民智的有效支撑与重要依托,以此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抓手,推动“群众家门口的民主政治”发展。
专业工作站作为畅通民主表达渠道,依托辖区资源,按功能、行业分类,按属性设立站点,在实现全市1255个人大代表活动阵地全覆盖的基础上,探索“一领域一特色”的专业人大代表工作站模式。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80个覆盖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专业工作站。五华区月牙塘片区生态环保专业代表工作站是首家成立的站点,累计开展滇池水质监测等主题活动163次,推动解决污水直排、垃圾堆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124个。同时,在全省率先建立与实体代表活动阵地相对应的“网上代表工作站”,开创全天候履职新模式,搭建起民意直通“云端桥梁”。2024年,昆明主城五区通过线上平台收到关于老旧小区改造、交通微循环优化等建议2300余条。
在专业代表工作站建设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点站”融合,实现立法与民意互动。修订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定,出台融合建设办法,在原有19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和80个专业代表工作站的基础上,推行“点站”深度融合,设立19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地方立法实践基地,实现代表履职与科学立法有机结合。“点站”融合让基层群众“原汁原味”的声音与人大代表的专业见解相互交融,极大地推动基层群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深度与广度,做到法规草案“到群众中去”,意见建议“从群众中来”,在地方立法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效促进人大立法与代表工作双提升。
昆明全力打造基层实践基地,进一步丰富民主实践内涵,以创新成立基层民主实践基地为契机,不断深化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昆明的实践。西山区人大常委会以代表联络室为轴心,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为目标,建设“西山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基地”,坚持“党的领导、人大参与、多元协商共治”,一体推进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并将其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石林县人大常委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立“石林彝族自治县人大民族立法基层联系点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汇聚专业力量,畅通群众意见建议收集渠道,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特别是近年来,票决制让“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自2022年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起,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开展惠民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票决确定每年度市政府“10件惠民实事”项目。这一机制形成了项目征集由代表参与、确定由代表决定、实施由代表监督、效果由代表评价的工作流程,实现了民生实事项目从“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的转变,更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顺应民意的工作理念,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创新样板。
坚持开门立法凝聚民意“最大公约数”
市人大常委会秉持立法决策反映民意、立法过程体现民主、法规成效让人民满意的价值取向,从完善立法程序、健全立法格局、提高立法质量等方面,努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立法工作品牌。2021年以来,共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18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
立法前问需于民,拓宽参与渠道。不断拓宽代表和公众参与立法的渠道,通过网上征集立法建议等方式,广泛收集各级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的立法项目建议,科学选择、全面论证立法项目,统筹编制五年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结合昆明经济发展需求,找准企业发展瓶颈,在全省率先制定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难点焦点问题,及时制定物业管理、养老服务促进、社会医疗保险条例,为群众利益提供坚实法治保障。顺应人民群众美好愿望,制定文明观赏红嘴鸥规定,擦亮“绿美春城”名片。
立法中问计于民,完善工作制度。完善“一主多元”的立法工作制度,健全立法协商、法规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人大代表参与地方立法等工作机制,通过立法调研、论证、咨询、听证、评估等方式,公开法规草案,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使“党言党语”和“民言民语”转化为“法言法语”。在制定《石寨山大遗址保护条例》过程中,征集到60余条意见建议,其中关于“遗址周边民宿业态管控”的建议经充分论证被采纳,既保护了文物,又满足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需求,让地方立法更具温度和人文关怀。
立法后问效于民,推动法规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普法先行、执法同行、维法随行,推动法规有效实施,提高法规质效。2021年以来,先后对食品安全法、滇池保护条例等27件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对公园条例、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绿化等4件地方性法规开展立法后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充分吸纳法规实施主体和对象、人大代表、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推动有关方面压实法定责任,细化法定要求,确保法规执行到位。
坚持为民监督,提升群众“民主获得感”。市人大常委会紧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在监督工作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让群众感受到民主就在身边。2021年以来,围绕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领域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81个,开展专题询问10次、质询2次,解决了大量热点难点问题。
议题“从人民中来”精准谋划监督
坚持“你点我督”,围绕民生热点和社会公平正义,精准谋划监督议题。市人大常委会针对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开展监督,督促司法机关落实司法责任制,对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等开展工作监督,推进监督工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监督“请人民发声”,引入多元参与。在监督各环节中,市人大常委会引入问卷调查、网络征集、基层群众座谈会等方式,让人民群众和代表更直接地参与监督。在医疗卫生高质量发展专题询问中,组织代表座谈4次、发放调查问卷60余份,公开征求到40余条意见建议,梳理出14个询问问题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参考。常委会会议期间,选取重要监督议题,邀请公民代表、基层人大代表列席座谈会16次,当面听取意见建议300余条,回应群众关切,把倾听公民代表和基层人大代表意见建议的过程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成效“由人民评价”,建立闭环机制。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全链条闭环式监督工作机制,加强审议意见的跟踪督办,对专题询问问题答复、重要审议意见研究处理和决议决定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将表决器交到人民手中,测评结果向社会公布,推动监督效果公开,确保人大监督工作具有社会民意基础和透明度。同时,强化干部任后监督,连续两年对政府工作部门主要负责人开展述法评议,以人民评价作为干部履职成效的重要标准,强化干部为民服务意识,提高依法履职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代表作用夯实民主根基
市人大常委会将代表工作作为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支持代表直面社会关切,积极建言发声,推动问题解决。
建章立制,保障民主实践。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地方组织法,修订市人民代表大会和市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就健全“两个联系”机制、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等作出明确规定,完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机制。制定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工作方案等文件,构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代表联系网络,健全联动机制。常委会领导及组成人员共联系代表156名,市人大代表固定联系964名群众,实现联系常态化、经常化、长效化,丰富联系内容和形式。
依法选举,坚持民主原则。人民代表人民选,人民代表为人民。把民主选举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性环节,统筹安排选民登记、推荐代表候选人等环节,圆满完成市、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任务。全市共依法选举产生省市县乡四级人大代表7707名,其中选出昆明市出席云南省第十四届代表大会代表79名、市级人大代表451名、县级人大代表3412名、乡级人大代表3765名,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有机统一。
督办建议,践行民主理念。建立“精准选题—一线面商—闭环督办”全流程机制,采取“现场调研+当面协商”工作法,完善“建单—交单—清单”闭环管理机制,确保代表建议件件有回音、事事见成效。对市十五届人大会议和闭会期间代表提出的1635件建议进行综合分析、筛选,重点督办网约车管理、校园食品安全等17件关乎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重点建议,实现建议办理协商率、答复率、办结率均达100%,推动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将代表建议转化为改善民生、推动发展的实际举措。在2024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议办理中,通过3次现场督办,推动全市新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确保民生诉求高效落实。
代表履职,发展民主实践。市人大常委会注重激发专业代表的履职能动性,提升代表的专业服务能力,发挥专业资源聚集辐射效应,推动代表联系群众更深入、更常态,回应服务群众更精准、更高效。专业代表提出打造环滇池数字经济基地的建议,促进引入30多家影视及数字企业,孵化本土企业15家,并联合云南艺术学院培训东南亚留学生超500人次。组织医疗卫生、财政金融等专业类别的五级人大代表开展小组活动,发挥人才集聚效应。针对昆明发展战略,优化设立专业代表小组,围绕“旅居云南”品牌打造等主题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建议报告,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推动“滇池旅居康养带”“磨憨跨境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项目联动规划,助力枢纽经济、流量经济、总部经济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依法履职尽责、坚持守正创新,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春城大地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昆明发展新局面贡献更大力量。(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