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规范性文件从接收、审查到整改反馈,背后有怎样的法治守护?2024年以来,昆明市人大常委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法治昆明建设需求,通过主动审查、依申请审查、集中清理等多维举措,推动备案审查工作提质增效,让每一份规范性文件都经得起法律检验。
备案审查是保障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国家法治统一的关键环节。市人大常委会以“专工委初审+第三方评审+法工委终审”的三级审查体系,对2024年全年接收的115件规范性文件开展备案审查工作。通过形式审查,将符合备案审查要件的40件文件分送人大城环委、教科文卫委等有关专工委进行初步审查,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再委托第三方律师事务所开展评审,引入专业法律视角;最后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进行全面审查。经此流程,8件问题文件均要求制定部门完成修改,阻断法律风险。
对于审查中发现问题的规范性文件,妥善纠正是关键。2025年6月5日,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市司法局、市中级人民法院等文件制定部门召开沟通协调会,依据《昆明市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要求,对8件问题文件逐一研究讨论,提出审查建议。这些建议关注法律条款合法性和文件整体逻辑性、合理性,确保规范性文件准确发挥作用。
通过一系列严谨的审查工作和细致的纠错建议,有效确保了规范性文件的合法适当性,维护了法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为昆明市法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昆明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杨棱指出,当下,各级政府、监委及法院、检察院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重要性有了更深认识,文件制定质量显著提升,有力保障了工作的严肃性、适用性与群众性。同时,人民群众法治意识普遍增强,市政府规章及办公室行政规范性文件出台后,一旦与自身利益冲突,他们会依法提出审查建议。经审查,若部分文件存在合法性、适当性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会要求制定机关修改或废止,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备案审查不仅是制度性工作,更是连接群众与法治的重要桥梁。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高度重视公民提出的审查建议办理工作,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份审查建议,确保公民诉求得到妥善回应。
当公民吴某某和盛某某分别就《昆明市生育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试行办法》和《昆明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部分条款提出审查建议时,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迅速启动审查程序,与相关委员会协同开展初审,与政府部门召开专题会议深入研讨,最终提出废止《昆明市生育保险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试行办法》、修改《昆明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的审查意见,并及时向申请人反馈,彰显了法治的温度与力量。
维护国家法治统一是备案审查工作的重要使命。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统一部署和省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对昆明市现行有效的79件地方性法规展开集中清理。重点清理与党中央大政方针不符、与上位法脱节、与改革举措不衔接以及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法规条款。经过细致梳理,25件法规被列入修改清单,1件法规因不合时宜被列入废止清单,通过对地方性法规的清理,进一步优化了昆明市的法治环境,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运用基层立法联系点,推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方面作出探索和创新,通过选取部分基层立法联系点,组织人大代表、社区群众、党员代表、法律专家等多元化群体,对《昆明市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负面清单(征求意见稿)》《昆明市城市照明管理规定》《昆明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进行研究讨论。社区群众从日常生活角度、人大代表从代表人民利益高度、法律专家运用专业知识,各抒己见,鼓励基层组织直接提出审查建议,实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与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双融合”。
面对备案审查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重视能力提升,持续举办备案审查工作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授课,设置备案审查实战训练环节,结合授课内容和工作实践,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审查开展针对性探讨研究,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联系,切实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
在制度建设上,严格贯彻上级决定与条例,全面总结昆明市备案审查实践经验,认真修订《昆明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完善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制度,强化部门沟通,构建衔接联动机制,让制度之网越织越密。
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方面,探索并优化备案审查工作与基层立法联系点和人大代表工作站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方法,畅通和拓展人民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扩大备案审查工作的社会知晓度和公众参与面。
在联系指导方面,将加强与市“一府一委两院”的衔接联动,在备案联动、移交处理、会商协调、信息共享等方面深化协作配合;密切与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的联系,通过案例学习、研讨交流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指导,推动全市备案审查工作均衡发展、提质增效。
从守护法律统一到回应群众关切,市人大常委会以扎实的备案审查实践,为法治昆明建设筑起坚实防线,也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制度保障。(昆明日报 通讯员熊晓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