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现场,非遗工艺与当代设计巧妙结合的文创产品既保留传统底蕴,又焕发时代新意,精准把握消费者的兴趣点,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当乌铜的温润光泽与珐琅的明艳色彩交织,当传统非遗技艺与当代设计理念相融,一件件文创产品不仅成为展台焦点,更道出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破局之道——唯有在坚守底蕴中拥抱创新,才能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乌铜走银作为云南特有的传统金属工艺,自清代起便以“走银”的独特技法闻名:以乌铜为胎,在胎体上雕刻花纹,再将银水填入纹路,经锻打、焊接、打磨后,乌铜的乌黑与白银的亮白交相辉映,兼具金属的质感与艺术的精巧。百余年来,这项技艺承载着云南的民族文化记忆,每一件作品都凝结着匠人的心血,是当之无愧的“指尖上的非遗”。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乌铜走银作品多以摆件、器皿为主,题材相对单一,与当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使用场景逐渐脱节,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
而珐琅工艺的融入,为乌铜走银打开了创新的窗口。珐琅以玻璃质釉料经高温烧结附着于金属胎体,色彩丰富饱满、不易褪色,既能展现细腻的图案,又能适应多样的造型。当乌铜走银的“黑白素雅”遇上珐琅的“姹紫嫣红”,传统技艺的边界被打破:原本单一色调的乌铜器皿,因珐琅的点缀有了更鲜活的视觉表达;以往偏向厚重的摆件,在当代设计的打磨下,变身成小巧便携的书签、胸针、茶具,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种“非遗+非遗”的跨界融合,不是简单的技艺叠加,而是通过材质、色彩、功能的重构,让乌铜走银既保留了走银技法的核心底蕴,又具备了符合当代审美的“颜值”与实用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创新,没有陷入“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误区。传承人并未抛弃乌铜走银的传统基因,而是在尊重技艺本质的基础上,用当代设计语言解读传统。比如展台上的乌铜走银珐琅书签,主体仍采用乌铜雕刻传统云纹,走银工艺勾勒纹路轮廓,仅在云纹间隙填充珐琅釉料,既凸显了乌铜走银的精湛技艺,又以珐琅的亮色提升了产品的辨识度;再如珐琅乌铜茶具,器型沿用传统中式风格,却在把手、盖钮等细节处融入简约线条,适配现代家居场景,非遗从“收藏品”变成“日用品”,让消费者在使用中感受非遗的温度,在审美中理解传统的内涵,实现了“见物、见技、见文化”的传承效果。
乌铜走银与珐琅的碰撞,不仅是一次技艺的创新,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范本。当下,许多非遗技艺都面临“传承难、传播难” 的问题,根源在于未能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而乌铜走银的探索证明,非遗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传统,而在于在坚守核心技艺的前提下,主动贴近当代消费者的需求,用当代设计激活传统题材,用跨界融合拓展产品形态,用实用功能拉近与大众的距离。
今年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映照出非遗传承的大方向:古今相融不是对传统的背离,新旧共生才是对文化的最好守护。当更多非遗技艺能像乌铜走银这样,在创新中保留底蕴,在融合中焕发新意,“指尖上的非遗” 肯定能走出展台,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陈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