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首场——综合专场在云南海埂会堂举行,邀请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紧扣高质量发展和“三个定位”,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持续壮大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坚持学中求进、难中求进、干中求进、变中求进、稳中求进,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产业化、法治化、生态化、数字化进程,全省经济转型成“形”起“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
继2018年全省经济总量达2万亿元后,“十四五”期间于2023年迈上3万亿元新台阶,2024年达3.1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突破11万元/人,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20年的46.5%提高到2024年的53.3%,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020年的26.7%提高到2024年的52.1%,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2.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十三五”末提升4.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第三位。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8个民族自治州经济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374个边境幸福村,建设经验向全国推广。累计创建13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边疆繁荣稳定的良好局面更加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不断深化,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4年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稳定达标,抚仙湖、泸沽湖水质保持在Ⅰ类,滇池绿道再现“蒹葭苍苍”,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在洱海随处可见。成功举办COP15第一阶段会议,绿色生态成为云南最具魅力的标识。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不断深化,“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成为我国直抵东盟、联通欧洲的一条战略通道,“黄金大通道”成色十足。创新实施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开启了全国首个由省会城市统筹边境口岸发展的实践。中国—南亚博览会成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
资源经济不断壮大,能源、有色等传统产业支柱地位持续巩固,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新三样”成为工业增长“新引擎”,高原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业优势更加突出,资源经济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定在45%左右。园区经济集聚成势,安宁高新区等7个园区建成千亿级园区,沪滇“16+16”园区共建机制不断完善,“2+3+N”沿边产业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122个开发区以占全省0.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超8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口岸经济彰显活力,28个口岸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智慧口岸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磨憨铁路口岸成为我国对东盟第一大铁路口岸、我国首个经世卫组织认可的国际卫生陆港。
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电力总装机从2020年的1.03亿千瓦提升至1.66亿千瓦,增长61%。国家战略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有色金属产业链加快延伸。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建设成果丰硕,茶叶、鲜切花、核桃、咖啡、橡胶等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从2020年的1.68∶1提升至2024年的2.3∶1。“金字招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成绩斐然,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红河元阳阿者科村入选联合国旅游组织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叫响全国,2024年全省旅游总花费达1.14万亿元,“旅居云南”成为大IP、大生态、大产业,旅居人数达390万人次。
答好“群众持续增收之问”,总结推广孟连牛油果“334”、彝良天麻“721”、弥渡蔬菜“双绑”等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办好“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全省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脱贫县农民收入年均增长8.6%,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建立健全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和重大灾害“123”快速响应机制,2024年首次实现汛期洪涝灾害“零伤亡”。完善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成效显著。(昆明日报 记者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