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外媒嘉宾点赞昆明生态文明魅力
昆明信息港    09-20 10:52:58

初秋时节,滇池湖面碧波荡漾。9月18日,参加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的多国记者与中央、省、市媒体同行,走进滇池之滨,探访宝丰湿地、昆明城市规划展览馆和晋宁牛恋小渔村,近距离感受昆明在滇池保护治理、生态与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的生动实践,切身体验“春城”的自然之美与人文温度。

中外媒体记者在宝丰湿地采访。记者文丽荣/摄

“这里有多少种鸟类?”“如何应对外来入侵物种?”“这些鱼能不能食用,是否外销?”……在宝丰湿地,湖滨生态修复景观让外媒嘉宾频频称奇。据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昆明坚持“水质改善+生态修复”并重,滇池湖滨生态带植物已由2007年的232种增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至175种,鱼类恢复至26种,湖区水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在滇池之畔的昆明城市规划展览馆,嘉宾们通过一组组沉浸式数字展品,细致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蓝图。展馆将历史变迁、重点产业和空间布局娓娓道来,生动诠释昆明如何在坚守绿色底色的同时,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牛恋小渔村的马鞭草花海。记者文丽荣/摄

晋宁牛恋小渔村是此次行程的又一亮点。漫步星空营地,绿草映衬着纯白“小礼堂”,远处滇池波光潋滟,湖畔马鞭草盛放成紫色花海。嘉宾们走上观景台拍照留念,享受恬淡浪漫的湖畔时光。乘观光车抵达“村之桥”,一棵挂着“蓝桉已遇释槐鸟,不爱万物唯爱你”牌子、象征着“爱情”的蓝桉树吸引了众人目光。突尼斯非洲之音电台总监莱拉·阿提阿拉驻足拍摄,感叹:“这个故事非常精彩,令人动容。”

外媒嘉宾在滇池右里湖畔度假酒店合影。文丽荣/摄

行至滇池右里湖畔度假酒店,嘉宾们在屋顶餐厅远眺湖光山色,盛赞这里是“生态+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随后,他们在“渔乐圈”营地跟随非遗传承人体验甲马印制,墨香与木香交织,笑声不断。塞内加尔《太阳报》副总编辑桑布迪安·卡马拉第一个发现甲马体验区,并挑选生肖“蛇”木刻版画,他说:“这幅甲马木刻板上的‘666’吸引了我,在我们国家,‘6’代表幸运。”传承人介绍,营地准备了十二生肖的甲马木刻,并刻有“好人相逢”“好运连连”等美好祝福。

塞内加尔《太阳报》副总编辑桑布迪安·卡马拉体验甲马印制。记者文丽荣/摄

活动尾声,嘉宾们走进“酵物面包坊”,采访店主户山夫妇,了解他们如何将村里土生土长的小番茄、玉米、无花果等农产品融入法国烘焙技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户山说:“小渔村慢节奏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逃离城市喧嚣,放松身心。”

突尼斯非洲之音电台总监莱拉·阿提阿拉在“渔乐圈”营地。记者文丽荣/摄

结束一天行程,外媒嘉宾纷纷表达感受。莱拉·阿提阿拉动情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来昆明,这里的人热情好客,气候、生态和自然环境都令人流连忘返,这里仿佛是天堂的一部分。”未来,她想带着家人再来昆明。瑞典《新日报》高级编辑艾萨克·博曼表示:“昆明真的非常值得一来。”喀麦隆《论坛报》阿拉分社社长阿曼德·埃索戈感慨:“昆明给我家的感觉,我希望能再次回来,探索更多精彩。”(昆明信息港 记者文丽荣 洪俊杰)

编辑:谭石艳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