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滇池水暖斗南花香 国际媒体人点赞“昆明模式”
昆明信息港    09-20 17:21:59

清晨的滇池水波轻漾,远处西山如黛。9月19日上午9点半,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部分外媒记者踏上滇池绿道。微风拂过芦苇荡,飞鸟掠过水面,他们开始了对昆明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探访。

塞尔维亚《Pecat周刊》外交政策记者布兰科·祖约维奇

塞尔维亚《Pecat周刊》外交政策记者布兰科·祖约维奇正在观赏植物。

“当我看到环湖修建的步行与自行车绿道时,感到非常震撼!”"塞尔维亚《Pecat周刊》记者布兰科·祖约维奇站在草之桥上感慨道,“这个经验值得带回家乡——不仅是绿道本身,更关乎湖泊生态保护的全面理念。”

作为云南省重点工程,滇池绿道全长137公里,设计了以“七彩云桥”为主题的13座特色栈桥。据了解,昆明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环滇池湿地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3.1%提升到现在约81%,植物物种从232种增加至303种,鸟类从89种增加至175种,土著鱼类恢复至6种,16种以上国家级珍稀、濒危和保护鸟类在滇池及湖滨活动。

瑞典《新日报》高级编辑艾萨克·博曼

瑞典《新日报》高级编辑艾萨克·博曼给自己买了一朵绣球花。

来自瑞典的艾萨克·博曼有着环境工作背景,他评价道:“在成为记者前,我曾在瑞典和芬兰从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工作。可持续发展应包含环境、经济和社会多元维度,而不仅局限于碳排放这类窄视角。昆明似乎正以更广阔的视野实践这种平衡。”

随后,外媒记者们乘坐观光车来到水之桥。这座红橙渐变的桥梁全长1116.84米,悬空掠过滇池湿地,宛如一道彩虹飞跃湖面。桥的两端,一边是卧龙古渔村的青瓦白墙,一边是江尾村的烟火田园,串联起了滇池畔的自然野趣和人文风光。

尼泊尔国家通讯社执行总编辑沙拉钱德拉·班达里

尼泊尔国家通讯社执行总编辑沙拉钱德拉·班达里。

“昆明做得很好,将城市景观、生态修复和公共休闲空间融合。”尼泊尔国家通讯社执行总编辑沙拉钱德拉·班达里表示,这已是他第三次访昆,“这对来自尼泊尔的我或其他游客而言,是震撼人心的体验。”

丹麦《哥本哈根邮报》特别顾问威尔逊·朱感受尤为深刻:“今天早上在滇池绿道行走时,最大的感受是仿佛回到了丹麦。我和同行的艾萨克都认为,这里与北欧的生活状态很像:纯粹自然,没有过多人工修饰。”

随后,外媒记者们抵达斗南,参观中国斗南花卉展览馆。这座现代化展馆占地1365.3平方米,系统呈现斗南从“一片花田”到“亚洲花都”的40年蝶变。

“我了解到这里是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中心之一。”尼泊尔国家通讯社执行总编辑沙拉钱德拉·班达里透露,“尼泊尔也有大量土地可用于花卉种植。我们与中国地理相近,是亲密朋友,可以向中国学习技术和经验。”

2024年,斗南的花卉交易量达141.76亿枝,交易额达115.74亿元,交易量和交易额连续25年保持全国第一。鲜切花出口日本、新加坡、泰国、越南、俄罗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亚洲第一大鲜切花交易市场。

花拍中心

花拍中心采用“荷兰降价式拍卖”模式。

下午的行程集中在斗南。在花拍中心拍卖大厅内,电子交易钟上的价格飞速递减,平均完成一单交易的时间只有4秒。这种“荷兰降价式拍卖”模式让外媒记者们大开眼界。

丹麦《哥本哈根邮报》特别顾问 Wilson Zhu 威尔逊•朱

丹麦《哥本哈根邮报》特别顾问 Wilson Zhu 威尔逊•朱给妻子买了永生花作为礼物。

“我和交易员聊过,他们的流程有内部数据库支撑,能自动测算合理价格区间,无需人工计算——这种科学化管理让规模持续扩大。”来自丹麦的威尔逊·朱直言,“听说这里是世界第二大花卉交易市场,名副其实。”

DSC08752

喀麦隆《论坛报》杜阿拉分社社长阿曼德·埃索戈点赞昆明的花卉产业。

喀麦隆《论坛报》杜阿拉分社社长阿曼德·埃索戈对此深感兴趣:“我们将认真借鉴这里的经验。在这里,我们亲眼看到植物如何被培育、运输、展示,并在无破坏的前提下销往全球。这是极有价值的一课。”

走进斗南花卉市场,琳琅满目的鲜花让人应接不暇。这里每天有117个品类、1600多个品种在此交易,价格也很便宜——一把向日葵10元、一把百合15元、一把玫瑰10元……

突尼斯非洲之音电台总监莱拉·阿提阿拉

突尼斯非洲之音电台总监莱拉·阿提阿拉在花卉展览馆拍照。

“当我踏入市场的第一秒——无数种花卉的芬芳瞬间涌来,它们在空气中交织成一场强大而美丽的感官盛宴,这种震撼我将终生铭记。”突尼斯非洲之音电台总监莱拉·阿提阿拉激动地说,“我也为自己买了一束花!它们不仅是纪念品,更是昆明的鲜活记忆。”

数据显示,云南省80%以上的鲜切花和周边国家、省份的花卉在斗南入市交易,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天约800吨至1000吨的鲜切花通过物流发往全国各地,在全国鲜切花的相对市场份额超过70%。

面对昆明的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外媒记者们给予了高度评价。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中国新闻部主任亚瓦尔·阿巴斯表示:“这是城市规划的最佳范例!昆明展现了卓越的治理理念。我们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完善的维护——专业团队支撑着每个细节。”

他补充道:“巴基斯坦也有许多城市,但昆明与众不同。这里应该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标杆——任何想为环境贡献力量的人都该来昆明看看,学习中国政府如何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喀麦隆《论坛报》杜阿拉分社社长阿曼德·埃索戈看到了合作机遇:"我们希望学习这种将花卉转化为收入的完整产业链模式,以此创造更多财富、拓展市场,并为失业者提供机会。同时,这也将开启“全球南方”国家之间贸易往来的新视角。"

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中国新闻部主任亚瓦尔·阿巴斯

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中国新闻部主任亚瓦尔·阿巴斯正在看重瓣百合。

下午5点的斗南花市,人潮未散,花香正浓。巴基斯坦记者亚瓦尔·阿巴斯在一处摊位前驻足,正在看重瓣百合。他脸上浮现出温柔的笑意说着,“我妻子在家中也爱种这种花。”

夕阳西下,外媒记者们结束了一天行程,乘坐大巴缓缓驶离,但昆明这座春城的故事仍在继续。而在斗南花市,成千上万枝鲜花正在完成最后的交易,即将去往世界各地,包括这些记者即将返回的国度。

滇池治理的智慧与斗南花卉的活力,正作为一种可复制的“昆明模式”,沿着合作的桥梁,流向更广阔的天地。(昆明信息港 记者谭石艳)

编辑:薛柔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