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彝良县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扬帆社区群众徐忠英把孩子送到家门口的发界小学后,步行10多分钟就到达安置区巴食川珍竹笋加工车间上班。“我在这里上班5年了,月工资从1800元增加到4000多元,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徐忠英说。
和徐忠英一样过上幸福生活的搬迁群众,昭通市有35.47万人。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昭通立足185.07万名脱贫人口的实际,始终把群众增收作为头等大事,通过产业支撑、就业支撑、资产盘活、以工代赈“四轮驱动”,促进群众持续增收。
据介绍,昭通市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考核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一,全市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22年的13233元增加至2024年的18000元以上,年均增长超过16%,增速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位。
富民产业促增收
9月的昭通,苹果成熟上市,天麻开始采挖,秋笋破土出山,富民产业奏响联农带农新乐章,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昭阳区10万亩矮砧密植现代苹果产业园,红彤彤的苹果缀满枝头。从种植基地、分选车间到冷链物流园,苹果产业链拓宽了群众增收路。“我家流转10亩土地给公司种苹果,我和妻子在基地务工,一年的土地流转费加务工收入有8万多元。”务工群众丁开文说。
“现在是用工旺季,每天在采收、转运、分选线等环节有近千人务工,其中90%是当地村民。”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温连庆介绍,公司建立土地流转、园区务工、果园托管、资金入股等机制,带动群众在产业链上就业增收。去年,公司支付劳务报酬达1300万元。
作为昭通市助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产业,全市近100万亩苹果产业去年实现产量130万吨,综合产值达150亿元,带动果农13.8万户52.7万人增收。在与苹果产业相关的包装、运输、电商等行业,吸纳2.5万余人创业就业,年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在彝良县小草坝镇宝藏村天麻种植区,农户林雯仙娴熟地拨开地表腐殖土,一个个饱满肥厚的天麻跃然眼前。“我家种了10亩天麻,去年的毛收入有40万元。今年天麻产量高,品质也好,收入有望突破50万元。”林雯仙说。
为让产业联农带农更紧密,彝良县建立天麻产业“721”利益联结机制,438家经营主体与5200余户农户合作,每年带动2.1万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3万余元。大关县百万亩筇竹投产56万亩,年产竹笋5.29万吨、竹材4.5亿根,带动竹农户均增收5000元。
昭通苹果、竹子、天麻、花椒、马铃薯种薯种植规模均位列全省第一,2024年农业综合产值突破1500亿元,今年预计达1800亿元。立足产业和资源优势,全市44万户脱贫群众与新型经营主体全部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推广农户、企业、村集体三方利益分配的“721”“631”等模式,把大头分配给农户,带动户均增收3700余元。
就业提质稳增收
走进镇雄县纺织服装产业园博烨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有序运行,缝纫机“哒哒”作响,上百名工人正在赶制服装订单。作为该县返乡投资兴业的代表,博烨服饰自去年8月开业以来,已安装了10条服装生产线,带动3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龙占波是受益者之一。10年前,在市、区人社部门的推荐帮助下,他从老家昭通市昭阳区洒渔镇奔赴浙江省东阳市的服装厂务工。去年8月,得知总部位于浙江省东阳市的博烨服饰在昭通市镇雄县投资办厂,夫妻俩毅然返回昭通就业,凭借过硬技术成为公司业务骨干。“我担任车间班组长,月工资8000元左右,妻子在生产线做防晒服,月工资有五六千元。”龙占波说,外出务工10年学到的一技之长,成为现在高质量就业的“最大本钱”。希望政府引进更多企业投资办厂,让更多打工人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昔日“东南飞”,今朝“雁归来”。博烨服饰公司总经理胡勇返乡办厂及员工龙占波夫妻的就业故事,只是昭通市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两手抓,促进群众稳就业、稳增收的一个缩影。作为我省劳务输出大市,昭通外出转移就业人员达260万人。
为稳住群众增收的“基本盘”,昭通市制定出台了《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鼓励支持创业创新八条措施》等政策措施,构建“政府引导+平台推动+政策赋能+管家服务”返乡创业模式,实现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就业提质稳增收。
在转移就业上,昭通市建立市、县、乡、村就业服务体系,打造“昭通小肉串烧烤工”“盐津厨师”等25个劳务品牌,助力高质量就业。在就近就业上,盘活闲置资产“招小商”,办好镇雄县纺织服装产业园等252个“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1.3万人实现就近就业。
2024年,全市301.09万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就业率86.91%,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率89.50%,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率93.39%。2023年以来,全市累计回引10万人返乡创业,带动26.8万人就地就近就业。
以工代赈保增收
连日来,威信县扎西镇石龙社区李家坡片区的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趁着天气放晴,20余名务工群众忙着拌砂浆、砌堡坎,赶在9月底前完成1.9公里的村组道路硬化。“大工300元一天,普工200元一天,在家门口干活,吃住都在家里,一个月下来净赚5000多元。”正在拌砂浆的务工村民杨勤说。
“以工代赈项目既促进了低收入群体就近就业增收,又打通了村民出行与产业发展的堵点。”扎西镇党委负责人介绍,2025年,扎西镇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5个,计划发放劳务报酬910余万元,带动53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预计人均增收1.7万元。
为高效推进项目建设,扎西镇坚持项目带就业、就业带增收,组建多支由“三类对象”村民组成的劳务队,由村民小组长统一指派调度,让低收入群众、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既提升实用技能,又夯实发展基础,实现一举多得、多方受益。
在大关县高桥镇核桃村,总长14.7公里、宽4.5米的两条产业路蜿蜒山间。按照以工代赈模式,该项目带动100余名村民参与支模、砌筑、拌砂浆,预计带动群众增收190余万元。9月底产业路投用后,村里的烤烟、方竹和中药材等农产品运输成本将降低30%。
今年以来,昭通市在抓实产业、就业、资产盘活促增收的同时,聚焦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实施以工代赈、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参与项目建设、获得劳务报酬、提升就业技能,推动乡村建设与群众增收同频共振。
以工代赈,兴业惠民。2025年,昭通市利用衔接资金规划实施以工代赈项目461个,资金规模达43.7亿元,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专业施工队”的模式,预计吸纳务工人员12.5万人、发放劳务报酬10.8亿元,在夯实乡村发展基础的同时,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