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9日,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的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正式投运,其核心项目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93万吨低碳铝项目首批生产线同步启动。在这片被泸西百姓称为“九华山”的沟壑纵横之地,山东魏桥集团的先进技术牵手红河州丰沛绿色能源,构建起全球首个规模化应用的600KA+电解铝生产线,每吨电解铝二氧化碳排放量仅1.8吨,较传统方式直降86.15%。昔日的荒山之地,正以崭新面貌见证一场铝工业的绿色变革。
绿色革命从
“电老虎”到“绿巨人”
电解铝一直是工业领域的“电老虎”,能耗巨大、成本高企,身背沉重的碳排放负担。在国家“双碳”目标下,节能减排成为电解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今年3月,工信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电解铝总量约束+氧化铝产能严控”双轨制,推动产能向云南、广西等水电富集区倾斜。
在“绿色迁徙”的政策导向下,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在全国罕有“风光水火储”一体化能源富集区的红河州,成为这场产业重构中的一个理想承接地。
红河州敏锐把握、主动出击,早在2021年12月便与山东魏桥集团落笔为盟,埋下产业变革的种子。如今,当魏桥集团自主研发的尖端技术与红河州丰沛的“风光水火储”多元绿色能源相碰撞,红河州一跃成为中国铝产业低碳转型的前沿阵地。以“绿色、低碳、循环、智能”为定位,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瞄准国内铝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标杆,为铝工业绿色转型开辟可鉴之路。
“红河州丰富的绿电资源,是企业选择落户的关键。电解铝产能转移到泸西,主要采用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绿色能源生产,从源头上降低了碳排放量。”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焦玉树揭示出这个绿色联合体的核心优势。
该项目配套600万千瓦新能源资源加持,使每吨铝耗电降至12647千瓦时,较全国平均水平节电500千瓦时。若以85%的绿电使用率计算,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836万吨,相当于减少约400万辆普通燃油车一年的排放量。
技术助力
科技重塑产业基因
在这场引人瞩目的铝业向“绿”蜕变的背后,是技术创新注入的澎湃动力。
云南宏合新型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内,科技之光与环保理念交融共生。在600KA+电解槽前,公司技术科科长蔺瑞涛自豪地说:“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国际最高水平技术,具有单槽容量最大、能耗最低、排放最低、占地最少、投资最省等特点。”
蔺瑞涛介绍,园区配置的生产线设备、效率、成本、能耗水平领先行业平均水平10年,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电解铝生产线的典型代表,烟气净化效率达99.8%以上,达到欧盟排放标准,二氧化硫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规定的特别排放限值,实现超低排放。
“小智。”“我在。”“请查询一下B系列通电的电解槽有几台?”在宏合智云中心,全球首个电解铝AI智能系统生产线流畅互动。AI如同一个具有超级算力的神经中枢,实现“一槽一策”精细化管理,从生产稳定性到效率提升,从能耗降低到排放控制,技术赋予节能过程以智慧大脑。科技智能化为绿色发展按下了效率快进键,5G、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技术交响,正在园区构建起“绿电+智造”的协同生态。
更关键的是,“铝水不落地”模式,让绿色活力贯穿上下游企业。云南创联、青岛宜博等下游企业毗邻而建,直接引流滚烫铝水进行生产,省却铸锭、重熔环节,打通“碳素制品—电解铝—铝合金—铝制品”全链条;循环体系中的50万吨再生铝生产线,仅需电解铝3%至5%的能耗,构建起“废铝回收—熔炼——轧制”完美闭环;大修渣、脱硫石膏等传统废料,也转身成为建材路基。
蔺瑞涛直接用数据印证了科技赋能给企业生产带来的实效:每百吨成品运输油耗节省5升以上,1吨成品节约77千克标准煤,每吨减少烟气653立方米,产业链在园内形成自循环、强链接的经济生态链,绿色循环经济脉动强劲。
营商赋能
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从2021年隆冬蓝图落笔,到今年7月9日正式投产运营,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在短短几年间崛起为年产值164亿元的绿色铝产业集群,跑出了现代工业化发展的“加速度”。
回望园区建设,“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贯穿始终。红河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领衔挂帅,项目指挥部扎根一线;23个工作专班24小时轮动,全链条、全要素、全周期、全流程服务项目建设,创下26天产能置换、2个月林地报批、40天完成8300余亩土地丈量确认、9个月用地获批的纪录;高峰期,4000名建设者、430台挖机昼夜奋战,300天完成场地平整;积极探索政府审批流程再造,成为云南省首个按自然资源部新规获批的工业项目,创造单次报批面积最大、审批时间最短纪录。
红河州的护航承诺也始终如一。泸西县主要负责人带领一线指挥部驻扎现场,从土地征收到水电配套,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各部门殚精竭虑,让企业难题不过夜,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围绕打造国内铝产业绿色低碳标杆这一定位,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深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集群构建……这是红河州以“不胜不休”的冲锋姿态和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干劲,淬炼出的“红河速度”。
投产以来,园区已带动当地就业超2000人,周边配套产业投资突破50亿元。这里产出的每一吨绿色铝都是对“双碳”承诺的践行。行之所至,皆为美好“铝”程;目之所及,尽是产业新景。本报记者 饶勇
短评
红河州着力打造绿色铝产业的实践,为高耗能产业的转型升级写下生动注脚。从“电老虎”到“绿巨人”,从荒山沟壑到“中国绿色铝谷”,其成功在于三个关键因素:将清洁电力转化为产业核心竞争力;用全球顶尖技术重塑生产基因,实现能耗排放“双极限”突破;以“省州县企”四级联动创造“红河速度”,用“保姆式”服务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这场变革是产业的“绿色迁徙”,也是发展理念的深刻迭代。当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从“零和博弈”转向“双向赋能”,当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形成“双轮驱动”,传统工业就能在绿色发展中找到新的增长极。云南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的投产运营,生动诠释了高质量发展可以“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