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共话养老金融 共谋合作共赢 助力昆明成为更多人向往的康养胜地
昆明日报    09-21 10:29:53

风劲彩云来,波涌滇池岸。9月20日,由昆明市地方金融管理局主办,昆明市呈贡区人民政府、昆明金融与发展研究院、昆明市融媒体中心、泰康之家·滇园共同承办的2025昆明金融论坛在昆明举办,200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金融机构及产业企业代表齐聚,围绕“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养老金融创新与发展”主题,共话金融发展、共谋合作共赢。

金融激活银发经济动能

近年来,面对日益显著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昆明市积极将养老服务打造为经济增长新引擎,通过推动健康管理、智慧养老等现代化服务体系建设,正逐步发展成为备受青睐的四季康养和旅居目的地。在这一过程中,金融力量成为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昆金融机构充分运用各项金融支持政策,持续加大养老领域资源投入,不断拓展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实现质效同步提升。截至2025年6月末,昆明市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达5.77亿元,占全省该类贷款总额的43.16%,同比增长25.43%,显示出金融支持银发经济的强劲动力。

“金融业凭借长期资金管理的专业能力,在养老金融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而昆滇四季如春的生态气候、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蓬勃发展的文旅康养产业,则为当地的养老金融事业注入独特的活力。”作为中国保险业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在论坛开场致辞中表示,如何将保险金融与昆滇的生态、文化资源深度融合,构建“养老+金融+服务”的创新差异化模式,值得各方共同探索与实践。“在自然风光与现代智慧科技的双重加持下,将让‘健康’与‘宜居’成为昆明养老产业发展的鲜明标签,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更会让这里焕发生机与活力。”魏迎宁表示。

与会专家认为,昆明在发展养老金融方面具有气候条件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等显著优势。通过金融创新激活这些资源禀赋,昆明有望走出一条兼具地方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养老金融发展路径。

搭好平台聚资源促合作

本届论坛不仅汇聚行业精英,碰撞金融智慧,为昆滇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还通过“银发经济产业发展趋势”专题研讨和“昆明项目推介会”集中展示了一批康养示范片区,为推动资源对接与项目落地搭建桥梁。

素有“亚洲花都”美誉的呈贡区,一直致力于推动大健康产业与银发经济深度融合,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加强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布局健康资源,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合理的产业布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落户发展。未来,呈贡区将继续打好“气候”“环境”“对企服务”三张牌,携手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做优做活医养产业,逐步建设成为健康事业配套健全、健康产业优势突出的“中国健康之城——医养中心”。官渡区在银发经济发展中注重体系建设,围绕资源优势、财税政策、社保金融、市场对接、数据技术和人才智力六大支撑,构建了以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为基础的“1+8+N”服务体系,即1个区级养老综合示范中心、8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和N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级服务。作为国家生物医药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高新区,在生物医药领域表现突出,位列全国增长最快园区第一梯队。区内拥有36家获医疗器械产品批文的企业,聚集了国药云南医疗器械、贝克曼、瑞克生物、犇泽医疗、霂恩医疗、昊戌生物、思安生物、宝利康医疗、德华生物、贝依玛生物等重点企业,形成显著产业集群效应……昆明正通过金融赋能、区域协同、产业集聚,积极探索出一条资源整合、特色鲜明、模式创新的发展之路,让“养老”变“享老”,助力昆明成为更多人向往的康养胜地。

下一步,昆明市将持续发挥产业聚集优势,围绕“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持续完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努力让“银发经济”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托起幸福“夕阳红”。

专家观点

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

云南是中国未来高品质养老的核心区域

40141758391141700

陈东升

“当前中国已全面进入长寿时代,人均预期寿命突破79岁,老年人口规模超3.1亿,高品质养老需求从‘可选’变为‘必需’,而云南凭借独特优势,必将成为承接这一需求的核心区域。”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在谈及养老产业发展时表示。

从国内养老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行业正从“粗放供给”向“品质升级”转型,但“生态与服务脱节”“医疗与养老分离”等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地区虽有优质生态资源,却缺乏专业养老服务支撑;一些养老机构能提供基础照料,却无适宜康养环境,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

2007年,泰康锚定养老服务赛道开启全新探索。截至目前,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全国布局37城46项目,约8.6万床,已开业运营24城27项目,在住居民超18000人。作为险资发展养老事业的先行者,泰康探索的“保险+医养”创新模式,为云南发展高品质养老提供了重要路径。目前泰康正重点布局云南,计划将自身服务体系与云南“生态+民族文化”优势结合,推出“旅居+长期照护”特色产品,让老年人兼顾生态享受与专业照护。

陈东升分析,云南气候温润、生物多样,空气与水质优良,不仅能满足老年人旅居康养需求,更能为慢性病调理提供良好环境,这是多数地区难以复制的生态基础。

“未来随着央企与专业机构入局,云南有望构建‘医疗+康养+文旅’一体化体系。”陈东升表示,这不仅能填补国内高品质养老资源空白,更能带动关联产业升级。在长寿时代,养老产业关键在于服务生态构建,而云南已具备这样的潜力,未来必将成为全国高品质养老的核心区域,为中国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云南方案”。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

“中国式慢牛”下的养老金融发展

5331758391141888

姚余栋

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实施,短短3年时间,累计开户数实现从1950万户到7800万户的“爆发式跨越”,同比增速更在2024年跃升至110.8%。

在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看来,这一增长背后,是“政策—金融—产业”三角联动的深层变革。“2025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强调‘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为中长期资金入市奠定顶层基础。”姚余栋表示,2025年以来,财政部、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等六部委连续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和保险资金长周期考核通知,明确要求扭转短期收益导向,推动保险资金“愿投、敢投、长投”。

“这些政策不仅打通长期资金入市的制度堵点,更形成了‘政策—金融—产业’联动的良性循环。”姚余栋说,“中国养老金总规模已从2021年的13.2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7.8万亿元,GDP占比从11.3%提升至13.6%。较2021年的9.8%显著提升,显示出养老金融潜力正在释放。同时结构上也出现积极变化:第三支柱占比从2021年的3.7%提升至2024年的11.2%,表明养老金体系正从‘单一支柱依赖’转向‘三支柱协同’。”

姚余栋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显现出“慢牛”特征——宏观政策定调稳健、估值处于历史低位、长期资金持续流入。“个人养老金融的发展,正在改变居民储蓄习惯,通过‘赋钱效应’吸引更多资金入市,形成‘资金涌入—收益提升—更多资金流入’的螺旋上升正循环。这一循环不仅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长线资金,也反过来夯实了‘慢牛’行情的基础,推动中国养老体系与资本市场走向深度耦合。”

姚余栋说,未来,随着个人养老金账户从“从无到有”走向“从有到优”,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资产配置风格和长期投资理念或将迎来深刻变革,中国养老金融将真正实现居民养老财富与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双赢格局。

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行长彭肇文:

探索金融养老的“云南样本”

5891758391142169

彭肇文 本组图片均由记者孙莹摄

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行长彭肇文谈及分行养老金融工作时表示,云南省分行高度重视政策落地的高效精准。该行紧跟总行《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行动方案》《养老贷款管理办法》,于今年6月25日快速与云南省民政厅搭建专项合作机制。7月10日赴湖南调研成熟养老项目,同步深入昆明市官渡区、盘龙区等实地摸排本地需求,8月8日召开“共同打造银发经济生态圈”政银企座谈会,成功将总行“保本微利”利率、“最长30年贷款期限”等政策,转化为云南养老项目急需的“金融活水”。

对于下一步规划,彭肇文称将靶向性直指云南养老产业短板。六大举措中,“建健康养老项目库”保障项目有序推进,“引国投健康等央企合作”注入专业资源,“官渡区整区试点”探索区域模式,“组省市两级投融资公司”统筹资源,既能补齐普惠养老资源短板,又能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为银发经济注入长期动能。

“云南省分行的探索,是开发性金融与地方养老需求的深度融合,为同类地区服务银发经济提供了可借鉴的‘云南样本’。”彭肇文总结道。(昆明日报 记者刘婷婷报道 记者李梦瑶报道)

编辑:周智宇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