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南省南部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区位优越、生态优美,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就矗立在此。1951年元旦,26种民族(含支系)的土司、头人、代表和党政军领导人,在普洱红场会盟立誓、刻石为记,共同建立民族团结誓词碑,是民族大团结的生动体现。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进一步激励各族群众坚定“同心同德跟党走、矢志不渝兴边疆”的信心决心。在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一周年之际,中央、省级媒体走进普洱,用镜头和笔锋记录民族团结的动人故事,让民族团结的火种在时代征程中熠熠生辉。
9月20日,在位于宁洱县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前,碑文镌刻者之一、当年盟誓代表的后代方财兵,正深情地向来自各族的群众和青年学生们讲述着那段跨越时空的民族团结佳话。方财兵以父辈的亲身经历为线索,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1951年那个意义非凡的时刻。他动情地讲述了各民族代表如何经过坦诚沟通、深入协商,最终“会盟立誓”,刻石为证。“这块碑是我们宁洱各族先辈们用真心和热血铸就的契约,是我们子孙后代必须永远铭记和传承的‘传家宝’。”方财兵指着身后的誓词碑说道。
现场听众凝神静听,深受感染。各族群众在重温历史中汲取了团结的力量,学生们则在生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课上,增强了对家乡、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现场参与的彝族学生可谷鄢冉表示:“听了讲述,我才更深刻地理解了‘民族团结’四个字的分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承好前辈的传统,和各民族同学像兄弟姐妹一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地处滇南腹地的宁洱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的热土。多年来,当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谱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篇章。
在宁洱县民族团结实验小学,歌声悠扬。由校内各族师生共同组成的“伢咪伢哟”合唱团正在深情排演根据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创作的歌曲《团结谣》。稚嫩而坚定的歌声,唱出了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深厚情谊,也唱响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乐章。多年来,该校将民族团结誓词碑所承载的“一心一德、团结到底”的历史脉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办学理念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沉浸式”民族团结教育模式。
在趣味盎然的“团结飞行棋”游戏中,棋盘格上设置了“你知道几个民族的节日?”“学唱一首兄弟民族的歌谣”等互动任务,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增进了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在专门的游戏体验区,学生们可以体验傣族孔雀舞、彝族跳菜等民族艺术,尝试蜡染、刺绣等传统技艺,通过亲身参与和互动协作,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互鉴融通。这一系列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举措,将民族团结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体验。
“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我们既要做好传授知识培养品德的工作,又要以共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联盟学校为契机,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宁洱县民族团结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饶强说。
如今的宁洱,各族儿女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守护着祖国的西南边疆,共同建设着美好家园。民族团结之花在茶乡大地常开长盛,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