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一场文博盛会,读懂云南文化新表达
云南网    09-21 23:11:46

滇池之畔秋意渐浓,春城昆明再迎文博之约。

  9月17日至21日,以“智汇云南 创意未来”为主题的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5)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从传统技艺的守正创新到现代科技的深度赋能,从地域文化的深耕细作到全球视野的开放交融,这场文博盛会展开了一幅云南文化的鲜活画卷,在这里读懂云南文化产业的新表达。

  下一站“意”想不到

  当非遗技艺挣脱橱窗,当地域符号跨越山海的边界,文化创意正成为一把神奇的钥匙——既撬开了传统的新生之门,也搭建起多元共生的交流之桥。

  步入云南文博会现场,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非遗技艺在创新中焕发的新生机。彝绣的斑斓针线、紫陶的温润肌理、斑铜的璀璨光泽,这些承载着地方记忆的技艺和文化,在创意的转化中成为融入生活、连接时代的文化符号。

面塑野生菌冰箱贴,小巧精致惹人喜爱。记者 陈飞 高吴双 摄

  “创意很重要。”昆明市西山区艺彩面塑工艺品工作室面塑传承人于晓玲,跳出面塑传统题材的局限,将云南野生菌、红嘴鸥、郁金香等云南特色文化符号融入创作,一个个小巧精致的面塑作品瞬间成为年轻人争相驻足的焦点。

乌铜走银与珐琅结合,创新打造的工艺品。记者 陈飞 高吴双 摄

  创意的魔力,更藏在一次次的跨界与融合里。嵩明展台的乌铜走银技艺传承人突破传统,将乌铜走银与珐琅创新结合,打造一系列工艺品,色彩和质感都更具层次。

  作为中国四大版画流派之一的普洱绝版木刻,也走出了艺术展厅,化作明信片、冰箱贴、杯垫、咖啡包装等可触摸、可带走的文创产品,那些刻在木版上的民族生活场景就这样走进了寻常生活。

  “设计师从李家山青铜器的纹样中汲取灵感,将‘立鸟铜盖陶杯’的灵动化作杯沿的弧度,星云湖的轮廓杯刻在茶盘上,江川八景的意境藏在碗底的釉色里。”玉溪市滇瓦紫砂工艺厂周昊说道,滇瓦的器物,从来不止于“用”,更动人的是器物里的“文化密码”。

  非遗代表着鲜明的云南印记,开放的文博会,则让云南文化突破地域的界定,迎来跨文化碰撞的惊喜。

  展会现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创、中国日报文创、国家图书馆文创、敦煌文创等国内顶尖的文创IP齐聚现场,带来国内一流文创产品与云南本土文化元素、文化产品相融互嵌、交相辉映。丽江市人民政府和国家图书馆达成战略合作,成立了文创IP“国图·丽江礼物”,讲好外来IP走进来和丽江文化走出去的故事。同时,展会特别设立东南亚展区,汇聚澜湄周边国家的文化创意精品,邀请孟加拉国带来独具特色的文化主题展,它们与云南本土文化元素相互碰撞,激荡共生,奏出一曲和谐动听的文化交响乐。

  一个冰箱贴带火一座博物馆,一个盲盒养活了整个设计团队,“野生设计师”找到了金饭碗,当文化变得有趣,创意变得值钱,文创正在用最“好玩”的方式创造最“实用”的经济价值。而今,文创这把“意”想不到的钥匙,不仅进一步推动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更在与世界的对话中愈发丰盈、愈发鲜活。

  重新定义“到此一游”

  在孔雀公主的爱情史诗中,与傣族圣鸟起飞;在黎明之城景洪的创世史诗里,骑神象穿行;在泼水节的起源中,感受火中诞生的泼水节……曾经只存在想象的画面,如今却化作了可互动、可感知、可体验的切身感受。

观众通过VR眼镜沉浸式体验世界。记者 陈飞 高吴双 摄

  展会现场,记者沉浸式体验了这场傣族文明史诗,与文化直接对话,重新定义“到此一游”。“这款名叫‘万象秘境’,是公司全新推出的首部傣族风情VR大空间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通过无束缚VR技术,观众可以真正‘走进’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体验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沉浸互动中感受非遗的现代演绎。”云南同位素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芸杉解释道,用科技性的方式讲故事,用身临其境的方式让消费者体验故事。“希望为用户打造时空一体的深度文化价值,激活文旅项目价值潜能,用数字点燃文化力量。”

  傣族园“万象秘境”VR沉浸式项目负责人解伟艺现场说道,“项目开发过程非常难,团队70多人已经连续制作5个多月,计划国庆期间在西双版纳全新推出,项目也将持续优化。下一步,公司还将选择其他景区,打造更多具有云南特色的VR项目。”

  作为云南数字文旅的重要参与者,云南同位素文化一直致力于挖掘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非遗资源和自然资源,以科技+文化为驱动,探索文旅产业的新表达方式。“文化需要被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科技则是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播的重要力量。”刘芸杉说道。

VR野生菌中毒体验。记者 徐颜蓉蓉 摄

  不远处,云南这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带来的“VR中毒体验•探秘野生菌王国”也排起了体验长队,体验馆以云南数百种野生菌为原型,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野生菌生长场景,设有“采菌、辨菌、识毒”互动关卡,还能让体验者模拟感受食用野生菌中毒后的世界。

  云南这里信息首次亮相的AR冰箱贴同样吸睛,扫一扫就能在手机上看到会动的大象、孔雀、犀鸟等,不仅实现立体展示,还配有视频讲解、图文信息等功能,打破空间与信息的界限,带来沉浸式互动体验。

  当新技术让千年文化史诗变得可“触摸”,珍稀动植物变得可“亲近”,科技与文化的碰撞不仅为游客创造了“身临其境”的体验场景,更赋予文旅产业与时俱进的活力。

  云南IP“开外挂”

  陶土的憨态可掬、布艺的柔软灵动、掐丝珐琅的精致璀璨、机械瓦猫的几何美学……当传统IP撞上现代创意,蹲守屋顶为居民镇宅纳福的“神兽”飞下青瓦屋檐,在设计师和手艺人的指尖下,化身百变精灵,“活”出了N种姿态。

迷你青花瓦猫,可捧于掌心把玩。记者 赵琳 摄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传承瓦猫,需要用我们的经验和思维去创作。”“瓦猫大人”品牌主理人王子强解释道,“瓦猫大人”品牌多用青花釉或其他鲜艳的釉色,被制成摆件、茶盘、香炉、手串等工艺品,样子或软萌、或威严、或神秘,承载着当今时代赋予的寓意,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化潮品。

绣娘在楚雄州展位推介彝绣。记者 王一帆 摄

  现场,一场跨越千年的彝绣T台也被搬进了展会。楚雄州姚安县的参展人魁雪梅眼里闪着光说:“妈妈是彝绣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打小我就爱缠着她,把喜欢的花纹绣在日常物件上——上学的书包、出门戴的帽子,每一件都缀着独一无二的针脚。”大学毕业后,魁雪梅索性回到妈妈身边学绣艺,从复刻传统纹样到试着给彝绣“搭新衣裳”,慢慢摸索着将针线与各类物品结合。“就想试试把彝绣的老底子和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元素糅在一起,哪怕是个小摆件、一个书包,都想绣出点新意,也让更多人看见彝绣的光。”

  而今,彝绣的生命力,正在传承中生长出创新的枝丫。绣娘们打破传统高饱和配色的“规矩”,把色彩调浅、晕染出温柔渐变,让针脚里的斑斓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那些藏在衣襟上的老纹样,也跳出了布料的边界,化作耳环上的小巧点缀、挂饰里的精巧图腾,在现代物件上焕发新生。

  这份“传统×时尚”的碰撞,早已不止于“好看”,更让彝绣成为有辨识度的文创IP,有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价值和产业价值。今年上半年,楚雄彝绣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0.9%,产值达7亿元,培育彝绣经营主体2233户,6万名绣娘人均年增收3840元,成为具有创新力和带动力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朝阳产业。

  不止彝绣“破圈”发展,云南野生菌、紫陶、银器、木雕等一批植根民族文化的IP也焕发新生,以“传统内核+现代表达”的创新路径,开启了“外挂”,推动云南文化资源加速向产业优势转化,让云南IP真正“活”起来,让彩云之南的文化魅力真正“火起来、走出去”。

编辑:周姝雅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