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晋宁河泊所封泥》(繁体)正式出版发行。河泊所封泥见证了汉字文明的交融,证实了文献中关于两汉设置益州郡的记载,反映了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以及民族融合情况,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最有力的实物佐证之一。
《晋宁河泊所封泥》的出版发行,并非简单的文物图录整理,而是为解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打开了一扇关键窗口。2300余枚沉睡千年的封泥,以泥土为载体、以文字为密码,将两汉时期中央政权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智慧、汉文化与古滇文化的交融轨迹,从文献记载的模糊轮廓,转变为可触摸、可考证的历史实证,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远超考古发现本身。
河泊所封泥是汉王朝边疆治理策略的“实物档案”,“滇国相印”“滇王相印” 与“益州刺史”“广汉太守章”的同场出土绝非偶然,这组封泥清晰印证了汉王朝在古滇国故地实行的“双重行政管理模式”,既保留滇王称号以尊重地方传统,又设“相”辅佐、置益州郡统辖以纳入中央行政体系。这种“因俗而治” 的治理智慧,打破了“边疆治理 = 武力征服”的刻板认知,展现了汉王朝对边疆民族文化的包容与尊重,也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央政府已能根据西南边疆实际情况,制定灵活且有效的治理策略,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范式。
在文化交融层面,封泥是汉字文明向西南边疆传播的“活标本”。作为中原王朝行政体系的重要符号,官印封泥上的篆书文字,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古滇国曾有自己独特的青铜文化与生活方式,而封泥上规范统一的汉字,标志着汉文化已深度融入西南边疆的行政运作与社会生活。这种文化传播并非单向的“汉化”,而是双向的交融,汉文字体系为古滇地区提供了统一的沟通媒介,古滇文化的独特性也为汉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正如封泥本身,既带着中原官印的规范形制,又留存着西南边疆的泥土气息,恰恰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交融的生动写照。
更重要的是,河泊所封泥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提供了无可辩驳的实物佐证。长期以来,关于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效果,部分研究曾因实证不足存在争议。而封泥对《史记》《汉书》中“西汉置益州郡,领二十四县”记载的印证,以及对益州郡县职官体系的还原,彻底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清晰地揭示:西南边疆并非游离于中华文明体系之外的“化外之地”,而是早在两汉时期,就已通过行政统辖、文化交流,深度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从商周时期的古滇文化,到汉晋时期的“多元一体”,河泊所封泥串联起的,是西南边疆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轨迹,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特质的有力证明。
《晋宁河泊所封泥》的出版让这些沉默的文物走出考古库房,进入公众视野与学术研究领域。它不仅为考古学、文字学、历史学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更让我们得以透过泥土与文字,触摸两千多年前边疆与中原的紧密联系。在当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背景下,这些封泥所承载的历史记忆,无疑将成为增强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共识的重要精神纽带,它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早已深深镌刻在历史的基因之中。(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陈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