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云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专场,省民族宗教委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介绍“十四五”期间云南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有关工作情况。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关键5年。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云南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省委、省政府坚持“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新成效。5年来,争取国家层面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0.96亿元,圆满完成第4轮“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建成14个示范县、132个示范乡镇、1434个示范村(社区);省财政统筹资金3416.15亿元支持示范区建设,用于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2024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总量达1.33万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01元,分别比2021年增长24%和18%。
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取得新突破。创新实施、全面完成全省374个边境幸福村建设,并全面启动升级版建设工作,30个边境旅游示范村试点建设成效明显,沿边产业园区、沿边城市带建设和腾冲市、景洪市2个“全国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建设试点成效显著,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列入全国第二批共同现代化试点。2024年,全省沿边行政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03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口较2020年增加2.39万人,云南边境地区呈现出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良好局面。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中华优秀文化项目1239个,编纂完成《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云南卷》,云南民族文化宫建成投入使用,常态化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实践展、中华文化认同主题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主题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入各级党校培训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思政教育,建成304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使用实现全省高校全覆盖。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呈现新气象。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累计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137个,数量居全国第2位,2024年我省48个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数量居全国第1位。同时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制定出台《“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建设工作导则》,推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5个方面的全方位互嵌,力争3年打造1000个“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5年来,我省组织各民族青少年交流活动347场次,参与人数达3.7万人,推出162条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路线,建成1000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示范村,在全国率先出台体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件,2024年我省参加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奖牌总数居全国第1位。
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制定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2份文件,修订37件自治条例和27件单行条例。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综合运用行政、司法、人民调解等多种方式处理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构建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全省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稳固的局面不断巩固。(云南日报 记者李正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