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最是农忙时。秋雨绵绵,农人们忙里偷闲。镇康县勐捧镇丫口自然村青树组尚文华家中三弦声声,“阿数瑟”曲调悠扬婉转,一幅景美民富人欢乐的美好生活画卷。
尚文华家堂屋里,三弦、芦笙、笛子、二胡、大号、小号一应俱全,这些家当是尚文华忙碌生活中的解忧“神器”,又是他养家糊口的“得力干将”。“这些乐器我从小就爱了,特别中意小三弦和唢呐,有的是自学,有的是找师傅学。”尚文华指着一屋子的乐器,爱意满满。
尚文华生于1976年,家里有4个兄弟,排行老二的他从二年级起就不得不离开学校,把读书的机会留给弟弟,回家放猪放牛,缺衣少食的一代人童年精神文化生活更是匮乏。“那时候还不通电,每天干完活回来我老父亲总会在火塘边弹三弦,我觉得三弦能让人解忧愁,很好听,就开始学了。”生活虽穷,但是一家人和和睦睦,也其乐融融。
尚文华从小就对镇康流传千年的“阿数瑟”很感兴趣,“阿数瑟”的乐器三弦、芦笙、笛子等他都爱不释手,“阿数瑟”唱调一学就会,“阿数瑟”对子也出口成章。“去到哪里就唱到哪里,越弹越唱越喜欢,会的老古本调子多起来了,自己也摸索出来一些。”
因为爱唱爱跳,能吹能弹能唱,尚文华到哪里,热闹就跟到哪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产生了用这门技艺赚钱养家的念头。“我第一次去帮人家打歌是去保山市龙陵县,天亮人家就给我50块钱,那时候我们帮工一天才25块工钱,我就觉得本来我就爱玩,完了还有钱收,为什么不专业来干这一行呢?”
说干就干,从龙陵回来,尚文华就买了6把三弦,邀约了6男6女,到文化站要了几套旧服装,组织起了他的第一支“阿数瑟”打歌队。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尚文华的“阿数瑟”打歌队队伍也壮大了起来,结婚旺季订单多到接不过来,收入也稳定了下来。“保山、施甸、永德、昌宁、临沧蚂蚁堆等地方都去过,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收入也从开始的几十块涨到现在的300来块一晚,从2005年开始,小娃读书、一家4口的生活费用就是依靠打歌唱‘阿数瑟’维持,家庭收入最高也就是这一块。”
有人说“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尚文华从来不这样认为,有人来上门求学,他毫不吝啬,倾囊相授。“我现在还带着几个年轻人,包括我儿子女儿也都喜欢‘阿数瑟’,我就希望这个老传统一直传承下去,我不害怕人家来跟我抢‘饭碗’,这碗饭我觉得大家一起吃才香。”
现如今,镇康县共有“阿数瑟”业余文艺演出队102支。这些队伍已成为“阿数瑟”文化的主力军,带动当地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镇康县还结合“三区”人才、文化下乡等活动,每年安排专业教师挂钩到乡(镇),联系到村(点),对“阿数瑟”打歌队进行指导,为他们配发三弦、芦笙、笛子、服装、音响等道具,鼓励他们从台下走到台上,由观众变成演员,促进“阿数瑟”文化传承焕发新的生命力。
凭借“阿数瑟”歌舞的影响力,2021年5月,镇康“阿数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并入选2021年云南省乡村文化振兴示范项目,同年,镇康县还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从火塘边父亲指尖流转的三弦声,到如今夜夜悠扬的曲调;从尚文华少年时借乐解忧的热爱,到如今凭“阿数瑟”撑起全家生计、倾囊相授培育新人的坚守,这门流传千年的民间艺术,早已超越了“解闷消遣”的最初意义,成为串联起民生幸福与文化根脉的精神纽带。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阿数瑟”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的篇章。
(融媒体记者 邓红梅 通讯员 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