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滇池畔拉美记者见证中国湖泊治理的绿美智慧
云南日报    09-24 08:35:28

外媒记者了解“藻水共治”运行模式。

初秋的滇池,波光粼粼,鸥鸟翩跹。岸边湿地公园里,市民散步、孩童嬉戏,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跃然眼前。

9月19日,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外记者采访行活动在昆明举行。来自乌拉圭、阿根廷、古巴、墨西哥、巴西、萨尔瓦多、秘鲁、智利、哥伦比亚9个拉美地区国家的18名媒体记者走进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滇池蓝藻打捞处置服务项目,探访国内规模最大的“藻水共治”一体化平台,深入了解滇池蓝藻治理情况,解锁高原湖泊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滇池真的太美了!这里充满生机,气候宜人,氛围绝佳。”墨西哥《改革报》数字媒体部副主任哈维尔·安德拉德一抵达湖边就忍不住赞叹。更让他惊讶的是,这一切背后所依靠的,是一座座看似不起眼却技术含量很高的“藻水共治”一体化平台。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水质整体保持稳定。为进一步做好滇池蓝藻防控工作,昆明市滇池管理局自2024年起开始实施滇池重点区域蓝藻打捞处置工程,通过构建打捞处理设施体系,重点清除藻类、削减内源污染,恢复滇池水体生态平衡。中交集团充分发挥“全水域”“全绿色”优势,为滇池定制“藻水共治”一体化平台实施方案,承担福保湾、新河湾两个蓝藻重点富集片区的打捞处置工程。

在滇池蓝藻打捞处置现场,7套“藻水共治”一体化平台正有序运转。据中交集团所属中交生态环保院设计总监、西南分院经理刘东征介绍,该平台日总处理能力达45万立方米,7套设施形成国内最大水上“藻水共治”集群。其中,福保湾固定式“藻水共治”平台日处理能力20万立方米(相当于8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是国内处理规模最大、集约程度最高的藻水处理专用设施。

“‘藻水共治’平台采用国内首创的‘原位净化—内源削减—生态循环’一体化治理体系,搭载石墨烯藻水微滤装置,单次过滤可使蓝藻及其他悬浮物去除率超90%,处理后的清水达地表水湖库Ⅲ类标准,直接回补滇池。”中交生态环保院滇池项目部经理咸义的讲解,让记者们频频赞叹。“平台采用的全离岸式设计不占用土地,还能根据蓝藻富集情况灵活调遣,并配备‘岸电+新能源’动力系统,能实现零碳运行、零二次污染。”咸义补充道。

听完介绍,巴西247媒体集团主持人兼记者贝亚特丽斯·贝维拉库连连称赞:“这项技术令人惊叹!在巴西,我们的河流湖泊也存在相似的污染情况,中国的技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治理水域,造福民众。”贝亚特丽斯·贝维拉库进一步表示,中国不仅重视技术研发,更注重科技惠民。“从智能公交到人工智能,再到净水技术,中国始终运用科技改善民生。这让我萌生创作灵感,我将在巴西电视台主持节目时探讨如何借鉴中国经验。”

乌拉圭《共和国报》社长胡安·布兰科听得格外专注。他表示,乌拉圭同样面临湖泊污染挑战,此次参访对“藻水共治”“藻泥资源化”等处理模式十分关注。“这次学到的治水经验将为我们提供重要解决方案。”

胡安·布兰科还提到,乌拉圭政府与中国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覆盖商贸、工业、绿色低碳等领域。“我们正为构建一个多边化的全球新秩序而努力。像这样的环保经验交流,正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协同发展的生动体现。”

滇池治理的成效已被数据验证:2025年第一季度,滇池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降至55.8,由中度富营养转为轻度富营养;水体透明度从0.36米提升0.91米,增幅152.8%。运行一年来,7座一体化平台累计处理藻水1.3亿立方米,藻泥100%资源化利用为生态有机肥,用于周边农田,真正实现“变废为宝”。

更打动外媒记者的,是治理背后所体现的系统观念和民生导向。

哈维尔·安德拉德对此感慨颇深:“看到渔民捕鱼做饭,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令人感动。我们拉美国家以往对生态问题重视不足,但中国为世界树立了榜样。”他表示,墨西哥拥有众多湖泊和水域却未能有效利用,“中国的实践告诉我们,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可以并行不悖。我们应该投资建设同类设施,把中国的见闻作为未来发展的参考蓝本带回国。”(云南日报 记者张敏/文 字剑飞/图)

编辑:洪俊杰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