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 记者姚云霞 粉墙黛瓦映月光,丝竹声里话兴亡。2025年9月24日至26日,昆明莲花池庭院剧场迎来一场传统与创新交织的艺术盛宴——由云南省滇剧院精心打磨、云南省“文化名家”资助项目扶持的小剧场滇剧《长生殿》拉开帷幕。这场浸润着滇剧底蕴与当代巧思的演出,将以庭院为幕、以经典为骨,为春城观众铺开一幅跨越千年的爱情与家国长卷。

《长生殿》排练现场 姚云霞/摄
小剧场滇剧《长生殿》特邀上海昆剧团一级导演沈矿担任总导演,云南省滇剧院演出一团团长,梅花奖演员陈亚萍携云南省滇剧院多位一级演员领衔主演。《长生殿》是清·洪昇的旷世杰作,借“男女之情”,抒发“国家兴亡之感”,对李、杨二人生死不渝的恋情给予了高度赞颂,又对这段恋情带来的后果表达了深切的批判。此次小剧场滇剧《长生殿》明确了“删繁就简,调整结构,保持经典性,探索创新性”的原则,按照四折一楔子的结构,以《楔子》《惊变埋玉》《闻铃梦回》《絮阁密誓》《重逢游殿》串联,保持李、杨爱情主线与安禄山政变线的双线叙事。
云南省滇剧院近年来始终在探索古老戏曲在当代的传承创新。《滇剧史》中记载了滇剧曾有《长生殿》《西阁藏梅》《马嵬坡》《九华宫》《天宝祭坟》五个改编剧本,系清末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根据《长生殿》传奇改编。此次创作小剧场滇剧《长生殿》既是不忘本来,挖掘滇剧传统根脉,同时也是借家喻户晓的李、杨爱情故事把尊重古典名著与致敬经典传奇重叠。
保护传承传统戏曲艺术关键在人。此次小剧场滇剧《长生殿》将推出名家版和传承版两个版本。24日由梅花奖演员陈亚萍与一级演员王斌担任名家版领衔主演,25日-26日将由陈亚萍、王斌两位名家携青年领军演员李伟、赵春芬以及优秀青年演员王希强强联合,以三组杨贵妃、两组唐明皇的形式演出传承版。
在大力倡导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经典IP的改编成为培植精品舞台力作的重要手段。小剧场滇剧《长生殿》项目负责人陈亚萍更希望借《长生殿》,在滇剧青春化、唯美化的探索道路上,传递滇剧新美学的文化理念。
为了营造沉浸式的观演体验,云南省滇剧院近年来探索了庭院小剧场滇剧《粉·待》,庭院版滇剧《借亲配》等,定位小而精、小而美、小而雅的演艺理念。此次小剧场滇剧《长生殿》,以莲花池庭院为依托,这种沉浸式的观看体验,让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这场传奇爱情的一部分。
激活传统,寻求突破,传承经典,传播经典。小剧场滇剧《长生殿》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了滇剧这一古老的剧种。它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古韵新声在庭院中悠扬回荡。
日前,记者专访了滇剧《长生殿》主创团队,围绕剧目艺术价值、小剧场创作感悟、演员表演心得、唱腔革新及声腔创作构想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交流。

总导演沈矿:以“三重经典”为核,在浓缩中求升华
总导演沈矿直言,此次创作的核心目标是致敬经典、传承经典、传播经典。原著《长生殿》共50出,要在一个半小时内讲清完整故事,文本裁剪是首要难题。为此,团队前期开展了大量梳理工作,重点保留经典折子,力求让剧目既延续滇剧独特的声腔魅力,又借鉴昆曲载歌载舞的细腻表演风格。“我们希望在小剧场环境中,让观众近距离沉浸于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实现表演艺术的升华,真切体悟滇剧之美。”他强调,“好听好看、真情动人,正是我对这部作品的核心追求。经过这段时间的打磨,目前剧目已初见成效。”

改编张莘嘉:守原著双线,凝50出精华于短章
改编张莘嘉谈及创作思路时表示,如何在一个半小时内浓缩50出戏的精华,是改编的核心命题。“我的创作理念始终围绕尊重原著、致敬经典,特意保留了原著的双线条叙事结构——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为主线,以安禄山政变为副线。”此次改编共包含“楔子”及《惊变埋玉》《闻铃梦回》《絮阁》《密誓》四折,其中第四折《重逢游殿》为重点再创造内容。她期待春城观众看完小剧场版《长生殿》后,能多提宝贵意见。

领衔主演陈亚萍:怀敬畏之心,敬名篇之韵
领衔主演陈亚萍坦言,《长生殿》作为鸿篇巨著,主创团队始终怀着崇敬、仰慕与致敬之心投身创作。“‘爱闻者喜其词,知音者喜其律’,这正是我们对这部经典作品心怀敬畏与致敬的缘由。”

副导演陈楠:戏里戏外,多重身份的突破与收获
身兼副导演与演员的陈楠,在剧中饰演高力士与说书人双重角色。“从高力士的视角,我见证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以说书人的身份,我审视整个故事情节——这要求我在戏中既要‘跳进’角色,又要‘跳出’叙事,与观众互动后即刻回归剧情,与‘万岁’‘娘娘’同台演绎。”而戏外作为副导演,他还需立足全局,全程参与舞美、灯光、演员调度等各项工作。“这种戏里戏外的‘跳进跳出’,是此次创作最深刻的感想,也是我的突破与收获。”

唱腔设计马艺维:以板式巧构,传核心情感
唱腔设计马艺维以《埋玉》选段为例,解析了唱腔创作的思路:“《埋玉》是杨玉环的核心唱段,初见冗长的文本时,我首先思考如何匹配情绪设计腔体。最终选用滇剧散板为基础,节奏上摒弃传统慢四四记谱,采用快三眼(仍为四四拍),随后衔接叙事性四二拍轻板四句,再转入摇板,以念白过渡后,用两句散板推向高潮。”她希望这次唱腔尝试能被观众喜欢与接受。

唱腔设计孙琳:融昆腔之雅,炼滇剧之魂
谈及声腔创作构想,唱腔设计孙琳表示,自己喜爱昆曲的典雅、精致与唯美,此次创作也力图融入其悠扬婉转的美感。“唱腔以提炼滇剧胡琴腔精髓为核心,跳出传统版式的程式化束缚,不刻意堆砌华丽行腔,更注重贴合人物当下的内在情绪。”她强调,创作中力求在传统板式与唱腔旋律上实现突破,让音乐性与滇剧唱腔深度融合,做到“既好听,更抓准人物情感”,以声腔助力演员塑造角色。

领衔主演王斌:塑帝王形象,融家国情怀
领衔主演王斌分享了唐明皇的塑造思路:“导演特别强调,这个角色不能流于单纯的‘帝王之恋’,而要融入家国情怀,这一点在多场戏中都有突出体现。”他认为,此次创作核心在于两点:一是“学习、借鉴、融合”的艺术态度,二是通过庭院剧形式,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戏曲在当下的生命力。

领衔主演李伟:对观众“直视”,以细腻破挑战
领衔主演李伟坦言,莲花池庭院剧场的演出形式对自己极具挑战性:“与观众面对面交流,他们能直视你的眼睛,这要求表演既要细腻入微,又要比传统舞台更具张力,必须全心投入。”此外,他还提及声腔与音乐的创新:“我们基本摒弃了主弦,改用琵琶、古筝、阮等乐器伴奏,营造出清新贴切的艺术氛围。”

领衔主演赵春芬:青年演员传滇剧之美
青年演员赵春芬表示,能参与《长生殿》剧组排练倍感荣幸:“有沈矿导演、师姐陈亚萍等大艺术家带队,能和团队一起把这个唯美的爱情故事呈现给观众,作为杨玉环的扮演者,我非常开心。”她也呼吁大家多关注滇剧,支持青年演员的成长。

领衔主演王希:承名家之教,守正创新
领衔主演王希谈及创作收获时说,梅花奖得主陈亚萍是自己仰望的前辈,此次参演特别向她学习声腔技艺。“在保留传统剧本的基础上,我们既实现了声腔创新,也在文本上融入小剧场式的现代化表达,真正做到了‘守正创新’。”她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走进剧场,观看这部庭院版《长生殿》。

艺术总监王鹰:以“名家”为标杆,促人才与传承
云南省滇剧院艺术总监、一级导演王鹰透露,《长生殿》是剧院“文化名家”打造项目的重要成果。“‘名家’是剧种代表人物的标杆,我们希望以名家为引领,在人才培养与艺术传承中树立标准,助力滇剧的发展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