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云南“零近视”学校的启示:少屏、多外、好作息
昆明信息港    09-26 10:07:45

云南近期的“零近视”学校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普洱孟连县的腊福小学与戈的小学被报道为全校学生无一近视,加上此前红河州屏边县的湾塘小学,云南已有三所小学实现了令人惊叹的“零近视”。在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这样的成绩无疑为教育界与家长提供了一面镜子。

这些学校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坚持的结果。首先,他们对电子屏幕的使用实行严格管控,杜绝学生把手机、平板等带入校园,课堂上也尽量减少投屏时间,从源头上降低了近距离用眼的负担。其次,每天为学生保证三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把足球、篮球、民族传统体育等活动纳入日常课程,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晒得够”。此外,眼保健操与规律作息也被刚性执行,配合日常远眺、劳动作业,形成了完整的护眼闭环。可以说,云南的做法是“少屏+多外+好作息”的组合拳。

这套模式的价值在于,它与医学研究结论高度吻合。科学证据早已证明,户外时长是控制近视发生的关键因素,而过度的电子产品使用会显著增加近视风险。云南的实践说明,只要把制度和执行力落到实处,学生的眼健康状况就能得到实打实的改善。这里没有捷径,也没有“神器”,只有校方长期稳定的供给与坚决落实。

当然,这种经验能否在全国推广,还面临现实挑战。城市学校往往场地有限、班额偏大、学业压力重,想要每天提供三小时户外活动并不容易。此外,随着教育数字化进程加快,如何在“必要的数字化”与“护眼需要”之间找到平衡,是一线教师的困境。再加上家庭层面的不配合,如果家长在校外纵容孩子长时间刷屏,学校的努力也可能被抵消。

因此,云南的案例带来启示,也带来反思。要让“零近视”从个别学校走向普遍现象,需要制度设计的升级:城市可探索校园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学校要设立明确的屏幕使用红线,家庭则必须在作息和电子产品管理上与学校形成合力。

云南“零近视”学校的出现告诉我们,近视防控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可以通过切实措施实现的目标。只要各地都能真正为孩子们挤出阳光、关掉屏幕、保障作息,清晰明亮的视界,就不再是奢望。(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洪俊杰)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