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一部以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行为题材的电影《731》登陆国内院线。这部影片以其触目惊心的历史还原和极具冲击力的视觉呈现,将一段中华民族的深重苦难再度置于公众视野之中。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座镌刻了中华民族伤痛史的精神碑碣,引领人们再次叩问战争与尊严的永恒命题。
电影《731》选择在9月上映,其时间点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9月连接着抗战胜利的纪念与对国殇的反思,影片的出现强化了公众对这段历史的感知强度。它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将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和数字,转化为具象的个体悲剧和民族伤痛,使观众直面那段暗黑岁月的残酷本质。其目的并非为了渲染仇恨,而是为了忠于历史,为了揭示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异化与战争残酷的本质。
影片引发的热议,也折射出当下社会对待历史创伤的复杂心态。一方面,有人呼吁“勿忘国耻”,认为此类题材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必须以强烈的视听语言留下深刻烙印;另一方面,也存在担忧,即过度写实的血腥场面是否会带来不适,以及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之间的界限应如何把握。这种讨论本身是健康的,它说明我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开始思考如何更有效、更负责任地传承记忆。
更重要的是,《731》在当下的国际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现实意义。当今世界远未真正和平,军国主义的幽魂仍在某些角落徘徊,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言行时有出现之时,这部电影像一座警钟。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不容篡改,人类的苦难不容遗忘。守护记忆,就是守护和平的基石;铭记黑暗,才能更加珍惜和捍卫光明。
然而,一部电影的力量终究有限。它能够点燃一时的情绪,但能否转化为持久的历史认知和理性的爱国情怀,则取决于影院之外的努力。它需要与学校教育、学术研究、社会讨论和公共纪念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一个立体而深刻的历史记忆体系。
《731》的上映也在时刻警示我们,有些记忆必须被固化,有些警示必须被重复。我们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是为了让尊严与和平的价值更加珍贵。这,或许是这部九月上映的电影,最想叩击人心的问题。(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周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