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昆明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来——资源扩优 融合育人 体育惠民
云南日报    09-26 08:55:25

同学们在上科创兴趣课程。

同学们开展劳动实践。

近年来,昆明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行动,通过补短板、扩优质、惠民生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教育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自2023年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全市明确以“奋进西部省会城市先进行列”为总体目标,系统构建“1+8”教育发展制度体系,按照“一年建机制、有起色,两年提质量、见成效,三年上台阶、大发展”的阶梯式推进路径,在资源扩优、融合育人、体育惠民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交出了一份教体高质量发展普惠于民的答卷。

破壁垒促均衡——89个基础教育集团覆盖434校

近日,东川区第五小学教育集团正式成立。该集团以东川区第五小学为龙头校,首批吸纳碧谷新民小学、乌龙镇中心学校、拖布卡镇临港小学3所成员校,秉持“城乡共生、优质共享、乡土共育,打造立体化教育共同体”的核心理念,旨在打破校际壁垒,探索一条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的新路径。这是昆明市“实施公办优质‘学位、学校’双增行动”,更好满足群众家门口上好学需求的具体实践。

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的“挂牌联盟”,关键在于机制创新与资源融通。东川区第五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朱跃利介绍,集团自筹建以来,坚持系统谋划、因校施策,通过深入成员校调研,精准把脉各校在师资、课程、生源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量身定制提升方案。例如创新引入“双师课堂”,有效缓解薄弱校优质课程资源不足问题。在资源共享方面,集团着力构建设施、师资、课程、教研“四共享”平台,推动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资源统筹使用,开展联合教研与家长培训,开发统一行为课程包,已惠及学生近3900人,初步实现资源流动与效能提升。

当下,东川区第五小学教育集团正深化“强师铸魂”“课程创新”“智慧教育”三大行动,通过全员培训、“基础+特色+拓展”三级课程体系构建、一体化云平台建设等举措,持续赋能教师成长,激发成员校特色活力,推动城乡教育协同发展。

近年来,昆明市通过集团化办学、校地合作、城乡结对等方式,持续优化资源布局,全市已累计组建89个基础教育集团,覆盖成员学校434所,提供优质学位超50万个。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省属高校附属中小学在昆增加新校区,优质学校托管、领办县域高中和薄弱片区学校,县(区)通过“优质学校+新校”打造新优质学校,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全市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域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省一级高(完)中实现县域全覆盖,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快速增加,布局布点更加优化,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重融合强素养——30余项体育竞赛吸引超20万人次学生参与

9月,盘龙区联盟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内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近日,该校六年级师生开展“耕园撷蔬”劳动实践活动,通过采摘卷心菜、挖掘马铃薯、采摘茄子等农事体验,让孩子们在泥土芬芳中掌握劳动技能,感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内涵。现场设立的蔬菜义卖摊位上,学生自制的创意价目牌与分装整齐的蔬菜吸引众多家长驻足,售出蔬菜所得将用于后续劳动实践活动,形成劳动、收益、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五育融合的重要载体。”联盟小学校长文绍华表示,学校以劳动基地为依托,开展覆盖全学段的劳动实践,努力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

聚力丰富实践平台扩展学习广度,昆明市构建起众多跨校、跨区域的实践平台,全年持续举办各类竞赛、研学和社团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在亲身体验中树立志向、锤炼能力。如春城小学教育集团在“开学第一课”中融入国旗传递、集体宣誓环节;盘龙小学开展盘龙江水样检测生态实践课,实现德育与科学教育有机融合。这些贴近生活的实践有效助力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提升综合素养。

近年来,昆明市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积极构建多维联动的教育新格局,从思政、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为学生搭建全面发展的成长平台。在思政教育领域,昆明创新推行领导干部下沉校园机制,市、县两级共400多名领导干部“挂联”学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与学校书记、校长带头走进课堂,为师生讲授思政课;打造“张桂梅大讲坛昆明分课堂”,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校史讲述相结合,让红色教育更具感染力、可感可触。在体育与美育方面,全市每年举办30多项体育竞赛,吸引超20万人次学生参与,学生体育协会持续有效运作;美育工作融入日常教学,中小学生艺术节已连续举办36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实践平台。劳动教育则构建起特色“三堂课”体系,以联盟小学为代表的众多学校积极开辟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劳动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涵养优良品格。从静态的知识学习到动态的实践参与,昆明市正以系统性思维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学生搭建起全面成长的“立交桥”。

从田间地头的劳动实践到校园内外的立体化育人,昆明正以系统改革诠释“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让“既注重知识传授,更强调能力培养与品格塑造”的教育模式,成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惠民生增活力——82校校园体育场馆开放,注册健身人数超5万人

田径场上,晨跑者步伐轻快;篮球场内,激烈的对抗赛不时引来阵阵喝彩……周日的昆明西南联大研究院附属学校因周边居民的到来而格外热闹。随着校园体育设施有序向社会开放,这片平日书声琅琅的育人空间,在寒暑假和周末化身为社区居民健身锻炼的共享场所。“学校开放体育场地,让我们多了一个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健身好去处。”常来锻炼的市民张欣高兴地说。

这一变化源于昆明市持续推进的“15分钟健身圈”建设。自启动校园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工作以来,昆明市已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市民参与的开放新格局。数据显示,2024年试点开放学校39所,2025年寒假扩大至40所,暑假进一步增至82所,并在秋季学期持续开放。预约平台注册人数从2024年的9272人激增至2025年8月的53893人,增幅达481%;进校锻炼人次增幅高达728%。这一系列数字的背后,是越来越多的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运动服务的现实写照,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持续提升。

昆明师专附小彩云城学校自2024年7月起正式向社会开放体育场地,至今已有一年多时间。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体育场地开放后,受到了周边社区居民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工作日平均每天接待数十人次,周末达到近百人次,有效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为提升服务水平,昆明市构建了“制度+平台+宣传”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完善制度体系,指导各校“一校一策”制定开放方案,并统一购买场地责任险以防控风险;优化“昆明体育”数字平台,增加满意度调查、场地使用提醒等功能,实现线上预约、便捷入校;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官方媒体、学校家长群、社区倡议书等多渠道提升政策知晓率。同时,积极呼吁市民遵守开放规定,爱护设施,科学评估自身健康状况,共同守护校园安全。

在“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方面,昆明市已累计建成体育场地2.06万个、全民健身路径3686条,实现村(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5平方米,“出门即运动场”正逐渐成为春城市民的生活常态。(云南日报 记者王琼梅 文/图)

编辑:洪俊杰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