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山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融荣与共 和美西山”主题,结合实际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持续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水平,努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四个引领”
夯实城市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基础
西山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强化政治担当,通过思想、组织、政策、宣传“四个引领”,不断夯实城市民族工作基础。
坚持思想引领,强化主线意识。西山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和主题研讨,将其纳入社区“两委”必修内容和考核范围,推动各级各部门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坚持组织引领,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将民族工作纳入区“十四五”规划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方案,确保民族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推进。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任务分工和考核机制,压实区、街道、社区“三级书记”责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统战协调、民宗履职、多方合作、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
坚持政策引领,强化创新意识。全面贯彻《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及省、市相关意见,在市民族宗教委指导下,率先建设“网络信息、社区民族工作、民族联谊、服务管理”四平台和“宣传教育、示范创建、矛盾排查、应急处置、协作联动”五机制,推动民族服务管理高标准、高质量创新开展。
坚持宣传引领,强化参与意识。开展分众化宣传,在商圈、广场、医院、车站等人流密集区域设立“中国梦”“中华民族一家亲”等主题宣传栏和电子显示屏3000余块;打造“民族同心圆昆明风情巷”、融创文旅城、聂耳和国歌文化基地等50余个民族团结示范点;省级以上媒体刊发相关报道1000余篇,营造良好氛围。
立足“六个维度”
推动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共建共治共享
西山区以社区为主阵地,从“六个维度”构建互嵌式社会环境和社区结构,促进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强化党建引领,展现工作力度,推动基层党建与社区工作深度融合,永昌街道盛高大城社区创新“五位一体”治理模式,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居委会、物业、警务室工作人员和业主代表共同参与,实现协商共治。该模式已在全市推广,目前,全区所有社区均建立议事委员会,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协商共治”的良好局面。
优化网格管理,体现工作深度,整合多部门业务网格,构建“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四级治理体系,按“1+9+X”模式配强网格员队伍,确保政策宣传、民意反馈、帮扶解决到位。2020年以来,全区网格共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13748个,形成“一网六合”“融合共治”等一批工作品牌。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响应速度,组建“大党委”,打造“党群+综治+政务+网格”一体化平台,创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模式,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走深走实。金碧街道复兴社区通过“五心”工作站精准对接居民需求,解决义诊、住房、环境等各类问题80余个,有效提升服务效率。
开展精细服务,传递工作温度,在各社区设立“一家亲”工作站,提供一站式、预约上门服务,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三社联动”,引入社会资源设立养老服务中心、爱心食堂等,扩大服务覆盖范围,盛高大城“邻里守望站”等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样本。
深化示范创建,增强交往热度,广泛开展示范社区、楼院、家庭及个人评选,已创建各级示范单位53个。依托全区2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及社区文体场所,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活动,打造“睡美人艺术节”“三月三耍西山”等文化品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坚持依法治理,彰显工作法度,推动综治、信访、调解、网格指挥“四中心”融合,强化法律保障。区司法局出台方案,在3个街道设立“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工作站”,加强法治宣传,引导群众依法办事。实现社区法律服务员全覆盖,发挥“三官一律”作用,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多年来未发生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或舆情。
西山区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党的领导,统筹民族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治理能力,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促进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各地提供了有益的“西山经验”和“西山样板”。(昆明日报 记者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