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科普莫踩隐私红线 打码之外更需制度兜底
昆明信息港    09-28 10:49:32

上海患者李女士因就诊视频中未消音的声音、独特的身形被熟人认出,揭开了医疗科普视频的隐私保护漏洞。当“门诊实录”成为吸粉利器,简单面部打码竟被部分医生视作隐私保护的“终点”,这种认知偏差背后,是科普公益性与个人权益的严重失衡。

医疗科普的价值不容置疑,但公益绝非隐私侵权的“挡箭牌”。某三甲医院医生坦言“打码已尽最大努力”,实则暴露了认知误区:北京互联网法院曾判决,含未成年人病情信息的就诊视频即便未露正脸,仍因泄露隐私构成侵权。正如杜秀军律师所指,患者的音色、体态、病史细节乃至诊疗中透露的居住区域,都是身份识别的关键线索,单一打码根本无法切断关联链条。当患者因口头禅被同事认出、因背景中的工作证件暴露身份,所谓的“隐私保护”早已形同虚设。

法律层面的边界早已清晰。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医疗健康信息列为敏感信息,医师法明确要求保护患者隐私,违者将面临暂停执业等处罚。更具警示意义的是,北京市三中院曾对病历泄露案作出判决,医院因未严格审核调取手续,与侵权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意味着,医疗机构对医生自媒体行为的监管缺位,同样需承担法律后果。

政策正在发力补位。上海推出的科普负面行为清单、四部门联合发布的规范通知,为行业划定了合规底线。但治理不能仅停留在“禁止”层面,更需构建全链条防护网:医疗机构应建立书面授权流程,明确视频使用范围与撤回权利;平台需升级审核技术,对声音、背景等特征进行智能识别;监管部门可推广“AI预审+专家复核”机制,让合规科普获得流量倾斜。

医疗科普的初心是连接专业与公众,而非以隐私为代价的流量博弈。当某外科医生宣称“案例核心是病理部位”时,恰恰忘记了医学的人文温度。唯有将郑雪倩副会长提出的“知情同意、去标识化、正向导向”三大规范落到实处,让技术防护与制度监管形成合力,才能让科普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真正成为守护公众健康的桥梁。(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罗婉宁)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