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在西藏日喀则市江孜县热龙乡的烟火秀,将“艺术表达”与“生态保护”这一尖锐命题,以一种极具冲突性的方式抛到了公众面前。尽管当地政府已迅速介入调查,相关方也已道歉,但事件本身留下的思考,值得我们深挖根源,举一反三。
喜马拉雅山脉并非普通的自然景观,它是“亚洲水塔”,其冰川和生态系统维系着亚洲数十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在这里,“生态极脆弱”意味着环境自净能力极低,一旦破坏,可能需数百年乃至永远无法恢复。烟花燃放产生的化学残留物、金属颗粒、噪音和光污染,即便量小,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珍稀野生动物以及水源地造成的潜在危害是长期且不可逆的。在此地谈“手续完备”和“准备措施”,本身就陷入了“技术性”的误区。在生态禁区的红线面前,任何“合规”的破坏都是最大的不合规。
当地政府的快速反应展现了负责任的态度,而调查的深入有必要超越对“程序是否合规”的表层审视,进而关注“生态保护第一”这一根本原则在决策链条中的具体落实情况。这要求各级审批部门在行使职权时,始终将维护生态安全屏障的功能置于首位,确保顶层设计的原则能完整、无衰减地贯穿于每一个具体决策的末梢。此次事件为一个重要的案例,提醒各方需要持续优化机制,以确保在实践层面,生态保护的优先顺序能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该事件也引发了关于艺术边界与社会责任的讨论。真正的艺术,应包含对自然的深刻敬畏与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在生态极度脆弱的喜马拉雅,最高级的艺术表达,或许正是“不打扰”的沉默与敬畏。我们可以通过摄影、纪录片、数字艺术等无数降低环境影响的方式去展现其壮美,而非以可能伤害它的方式去“致敬”。此次事件给我们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推动生态保护体系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升级。
烟花的光芒转瞬即逝,但雪域高原的伤痕却可能永久留存。江孜烟花秀事件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短板与盲区。唯有真正将生态红线视为带电的高压线,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所有决策的骨髓,才能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让美丽中国的画卷在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中铺展。(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李秋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