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的强力推动下,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社会各领域,政策执行也积极借助数字手段提升效率、优化服务。云南紧跟时代步伐,大力推进交通领域设备更新工作,同步推出补贴政策,旨在加快淘汰老旧高排放车辆,推动交通行业绿色转型。
9月15日,“车补补”小程序上线,这是云南为方便群众申领交通设备更新补贴的创新举措。小程序设定“今天放50万元,72小时不用就收回”的严格规则,意在提高补贴资金使用效率,避免闲置浪费,促使车主尽快申请。规则一出,城市里熟悉数字技术、网络信号好的年轻人迅速响应,定闹钟抢券,然而,这一模式却让山区和农村地区“慢半拍”的车主陷入困境。
“秒放”补贴凸显“数字鸿沟”与“政策温差”
老旧车大多集中在山区和农村地区,其车主群体呈现出年龄偏大、数字素养较低、居住地信号偏弱等特点。补贴窗口“一键上网”加“限时秒杀”的发放模式,看似公平高效,实则客观上将“数字鸿沟”放大成了“政策温差”。对于这些乡镇车主而言,他们可能连小程序的入口都难以找到,更遑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复杂的抢券操作。这种效率优先的补贴发放方式,使得政策难以覆盖每一个角落,公平感在效率的提升中悄然流失。
补贴发放模式易滋生乱象
先到先得叠加高额面值的补贴规则,犹如一块诱人的蛋糕,容易招来“黄牛”的觊觎。若在补贴发放过程中缺少跨部门核验机制,环保资金很可能沦为“薅羊毛”资金,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官方宣称日均投放50万元能撬动十倍消费,这一数据固然诱人,但如果只关注资金是否“花出去”,而不重视资金是否“花得值”,补贴就可能沦为“花预算”的行为,而非真正实现“买减排”的目标。这不仅会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更可能背离政策制定的初衷。
他省经验助力云南交通补贴公平“升级”
广东、江苏等地曾在这方面吃过同样的亏,后来通过加开线下通道、延长申请期等措施,才逐渐缓解了补贴发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云南作为山区面积占比高达94%的省份,更应充分借鉴这些经验,做到“线上快”与“线下稳”并行。一方面,提前公布线上名额,让有条件的群众能够有序参与;另一方面,在乡镇政务大厅、检测站等场所留出三成额度,为不会上网的群众提供线下办理渠道,确保他们也能享受到政策红利。
细化补贴规则与强化监督的建议
在补贴规则方面,可以按年限、排放、里程分阶梯制定补贴标准,越旧越污的车辆补贴越高,以此引导车主主动淘汰高排放车辆。同时,交通、公安、生态三个部门应共享老旧车数据,定向推送“邀约补贴”,提高补贴发放的精准度。在监督方面,要定期将车辆信息、报废证明、补贴金额等公开,让媒体、代表、车主共同参与监督,堵住补贴发放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
财政的钱,既要花在“刀刃”上,更要暖在“民心”里。在追求补贴发放效率的同时,不能忽视公平与公正。让“秒放”保持速度,让“慢放”也有出路,把好事办得既快又稳,使每一辆该退役的老旧车都能安心驶过“更新”这一站,让公共财政真正成为淘汰高排放、共享蓝天的绿色助推器。唯有如此,政策补贴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