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呈贡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融荣与共 筑梦呈贡”主题,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呈贡区共创建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单位(基地)128个,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名、全市先进个人5名,相关经验被《中国民族报》《中国统一战线》等宣传报道。
强化党建引领
呈贡区坚持党建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区委统战部部长任常务副组长,相关区级领导及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区四班子领导多次专题研究创建工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专项调研和视察,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为政治考察、巡视巡察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呈贡区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职责分工、细化测评指标,定期督促检查,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强化宣传教育
强化党员干部教育:通过全区创建业务培训会等方式,引导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深入开展群众教育:在梨花节、火把节、端午节等活动中融入民族团结理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统编教材推行等活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主题文艺作品征集,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弘扬民族团结主旋律。
打造教育实践阵地:培育市委党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题馆、洛龙社区中华民族一家亲群众主题教育馆、冰心默庐、大古城魁阁等20个特色点位,加强对各族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增强“三个意识”、树立“四个与共”、强化“五个认同”。自2019年以来,市委党校主题馆服务干部教育培训30余万人次,洛龙社区主题教育馆接待国内外考察团6万余人次。
深化校地融合
发挥辖区10所高校、20万名各族师生资源优势,通过校地共创联盟、设立实践基地、聘请专家、研讨交流等方式,加强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共创共建共享共赢路径。
组建专家智库,聘请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市委党校及省市民宗部门专家,组建呈贡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智库。2022年以来,专家深入社区、部队、讲堂,为创建工作提供指导。
形成理论成果,与高校、市委党校联合开展理论研讨,推动校地合作走深走实。合作编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系列丛书》12册,收录251篇高质量文章,为创建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打造特色样板
按照“一点位一品牌”“一点位一特色”思路,以点带面推动创建工作落实落细:在斗南花卉市场展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美好画卷;在雨花派出所通过“1246”工作法展现基层干警践行“雨润百花 守护万家”的生动事例;在洛龙社区利用民族团结大舞台、主题教育馆等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在昆明市森林消防支队展现官兵践行“四个与共”的感人事迹;在市委党校增强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云南民族大学打造教育基地,深化国民教育;在多民族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抓好培魂筑基工作。
夯实创建基础
将创建工作融入呈贡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实施经济跨越发展、民生保障全覆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10项重点工程,增强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深化人才引育,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平台,提供落户、社保转接等“一条龙”服务。深化与“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引入高端团队,落实创新奖励、创业补贴等政策,为民族团结进步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实施“十百千万”工程,争取各级资金1620余万元,在万溪冲、段家营、斗南等社区实施示范引领工程和助农带农富民项目,推动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至目前,创建示范街道1个、示范社区9个,推进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化制度保障
建立联创共建合力机制:压实各级责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统战部门牵头、民宗部门履职、各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校地融合的工作机制。
实施外来流动人口协调服务机制:加强流动人口调查研究,与相关县区签订服务管理协议,推动资源均等化和公共服务均衡化。做好外出租地农民服务工作,促进平等和睦交往交流交融。
与磨憨镇龙门村建立帮带共建机制:发挥呈贡区在教育、数字经济、花卉产业等方面优势,组织高校、企业、统战人士、社区代表与龙门村签约合作,开展产业帮扶、乡风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团结引领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呈贡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创新方法上下功夫,着力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呈贡区将继续探索实践,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经验。(昆明日报 记者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