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滇池这片高原明珠被藻华笼罩,湖面泛着令人忧心的绿漆,水质恶化至劣五类。而今日,漫步滇池岸边,但见碧波荡漾,水鸟翩跹,昔日的“绿漆”已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湖水与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这一转变背后,是昆明乃至整个云南省对滇池保护治理的坚定决心与不懈努力。
滇池治理的成效,首先体现在水质的实质性改善。监测数据显示,滇池全湖水质已从过去的劣五类稳步提升,主要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这种改善不是偶然的波动,而是持续向好的趋势,证明治理措施正在产生累积效应。水质变化最直观的体现,是湖水的透明度增加,昔日刺鼻的异味消失,滇池重新变得清澈可亲。
生态系统健康程度的提升,是滇池治理成功的又一明证。海菜花的重新出现,被视为滇池生态恢复的重要标志——这种对水质极为敏感的水生植物,只能在清洁水体中生长。同时,鸟类种群的回归与增多,特别是红嘴鸥等珍稀鸟类的持续到访,构建了更加完整的食物链与生态循环。湖滨湿地的重建,不仅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也成为了市民亲近自然的城市生态客厅。
滇池治理的卓有成效,源于科学规划与系统治理的思维转变。从过去的单一工程治理,转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综合治理;从主要依靠末端截污,转向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多元路径。环湖截污工程的持续推进,使入湖污染负荷大幅削减;河道综合整治,切断了污染物入湖的主要通道;而生态修复工程,则增强了湖泊的自净能力。
治理模式的创新同样功不可没。河长制的全面推行,实现了每条入湖河道有人管、管得好的目标;法规体系的完善,为滇池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则使滇池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全社会共同参与。今天的滇池沿岸,环保志愿者、社区巡护队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当然,滇池治理仍面临挑战,水质稳定性保持、流域生态系统全面恢复等任务依然艰巨。但滇池这些年的变化已经证明,哪怕生态系统受损严重,只要有科学的治理理念、坚定的执行力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是完全可能的。
滇池的变迁是一部生动的生态教科书,它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我们完全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滇池治理的成效,不仅为云南人民留住了这片高原明珠,也为全球湖泊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云南方案。碧水重现的滇池,正以其蓬勃生机,向世人展示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无限可能。(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