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安门广场的晨光唤醒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座,当各地烈士陵园的白菊承载起无声的追思,2025年9月30日——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以最庄重的仪式勾勒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从1949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那一刻起,“国庆勿忘祭先烈”的情怀便融入民族血脉,历经十二载春秋的国家纪念,更将这尊崇淬炼成新时代的精神火种。
以国之名的缅怀,是对历史最深刻的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这种共识在十二年间转化为坚实的制度实践:从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设立烈士纪念日,到英雄烈士保护法、民法典等构筑起法治屏障,再到退役军人事务部连续多年提高烈属抚恤待遇,国家用制度刚性守护着英雄荣光。天安门广场每年如期举行的敬献花篮仪式,与全国2000多个县级以上政府的公祭活动相呼应,将2000万名烈士的牺牲奉献,定格为全民共享的集体记忆。
以法为盾的守护,是对英烈最温暖的告慰。202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烈士褒扬条例(修订草案)》,将“做好烈士遗属服务保障”列为重点,从生活帮扶到就业支持的全链条关爱,让“为国牺牲者被永远怀念”从承诺变为现实。这种温度更体现在“让无名者有名”的执着中:从革命年代的无名烈士墓到当代的英烈寻亲行动,从市民自发捐献鲜花祭奠无名英雄,到各地烈士陵园提供的代为祭扫服务,国家与民众共同编织起一张守护英雄的网络。法律的刚性与人心的柔性在此交融,让英烈精神不仅镌刻于碑石,更沉淀为社会共识。
以行践诺的传承,是对遗志最有力的接续。十二载纪念历程中,英烈精神早已超越时空局限: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信仰,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坚守中延续;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忠勇,在边防战士的戍边足迹里传承。今天的传承更具时代特色:烈士陵园的讲解员走进校园,用《时空信箱》等红色书籍搭建起代际沟通的桥梁;干部群众通过网络祭扫、重温誓词等方式,让红色基因融入日常。这种传承印证着“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的深刻逻辑,让英雄精神成为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十二载春秋的纪念,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我们在烈士纪念日的追思中愈发清晰: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永垂不朽”的镌刻,既是对历史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召唤。唯有将英烈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勇气、服务人民的自觉,在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国防戍边的岗位上续写新篇,才能真正实现“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的誓言。
英雄之光,穿越时空;复兴之路,薪火相传。让我们以缅怀为基、以传承为要,让英雄精神如火炬般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俞逍)